Jump to content
PayMap

Roger

Administrators
  • Posts

    681
  • Joined

  • Last visited

  • Days Won

    7

Everything posted by Roger

  1. Summary: 青蒿素保健品在服用时,温度不超过60°,与谷物同食,即可达到与青蒿素药物一样的药效 撰稿:jhajha 德国纽伦堡正义农场 传统意义上的药物与保健品区别在于,药物用于治疗疾病,按照治疗剂量和疗程服用,治愈后无需继续服药,保健品是做为食物的一种补充,服用剂量较低,可以服用较长时间,达到调节机体机能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2021年的8月30日七哥爆料青蒿素是邪共病毒和毒苗的解药后,大家都积极购买了很多青蒿素保健品和青蒿素哌喹片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因为买不到单品青蒿素药品,只好买了很多青蒿素保健品。到目前为止,除了青蒿素保健品,还能买到青蒿素粉、双氢青蒿素素粉、青蒿琥酯粉和青蒿琥酯针剂,还有印度卖的青蒿琥酯片剂和针剂,有很多战友买到了青蒿琥酯片剂。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战友手里有的主要是青蒿素保健品最多。 由于我们现在处于人类最黑暗的时刻,青蒿素药品被邪恶的共匪控制与黑暗势力共同打压,青蒿素保健品容易买到,而青蒿素药品无从购买,从印度网站上可以购买的青蒿琥酯药品,有很多战友们的货被海关扣下了,在手里没有青蒿素类药品,只有青蒿素保健品的情况下,青蒿素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和排毒苗吗?与药物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是:如果你买到的是有品质保障的青蒿素保健品,是可以替代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和排毒苗,而且实际上服用青蒿素保健品已经获得了与青蒿素类药物一样的疗效,但是青蒿素保健品确实与药品不同,青蒿素药物与青蒿素保健品有哪些区别呢? 1、纯度:青蒿素药物纯度100%,或者接近100%,进入人体内直接发挥药效,不会受到杂质的影响; 有品质保障的青蒿素保健品因纯度在98%左右,不是100%的纯度,有杂质,药效的发挥可受杂质的影响而降低疗效; 2、温度:青蒿素药物与青蒿素保健品另外一个不同点在于,青蒿素药物药效的发挥不受温度影响,药效稳定,而青蒿素保健品药效的发挥易受杂质和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有药效,温度过高(>60°),无药效。 屠呦呦的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2009年出版) 告诉我们:“青蒿素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与某些物质共存的时候,温度低的状态下,有抗疟药效,温度升高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而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纯的青蒿素) ,虽然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这段话告诉我们:青蒿素药物药效的发挥不受温度影响,药效稳定,青蒿素保健品因为有杂质,受温度影响,温度大于60°,无药效,温度低于60°,才会产生药效。 所以说,青蒿素药品与青蒿素保健品不同,药物的品质和药效的稳定性远远大于保健品!但是,由于有品质保障的青蒿素保健品含有98%的青蒿素,如果我们服药时,不要温度太高,也会产生与青蒿素药物同样的疗效。另外,在这个链接( 青素和青素在癌症中的应用:论坛、协议、蒿草、科学 (cancertreatmentsresearch.com) )里也告诉了我们:“当给小鼠喂食纯青蒿素时,60 分钟后在血清中检测不到。然而,当与老鼠食物一起食用时,血清中检测到青蒿素,老鼠食物由多种植物材料组成,包括大豆、燕麦、小麦、苜蓿、甜菜浆、玉米等” ,当然了,动物试验不能代表人,还需要人体试验才知道,但是,这个试验告诉我们饮食是口服青蒿素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提示我们服用青蒿素时要与谷物同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青蒿素保健品在服用时,温度不超过60°,与谷物同食,即可达到与青蒿素药物一样的药效,因此,我在实际抗邪共病毒感染治疗的近百例邪共病毒感染者中,得到了非常好的疗效。所以,大家在不能买到青蒿素类药物的时候,可以多多购买有品质保障的青蒿素保健品,在疫苗灾难来临之际,多备青蒿素,渡过2022年全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人类大灾难。 引用来源:https://gnews.org/m/40783
  2. 本文短链接:gettr.ink/DWpfJk Dr.Eglise: 新冠mRNA毒苗序列的终止密码子3'-末端(莫名其妙)多接了一段线粒体序列。结果产生了线粒体嵌合蛋白,其与刺突蛋白形成 “刺突-线粒体蛋白”。我没听错吧 这就是那么多人在苗后感到不可抑制的长期疲惫感的原因。 线粒体,人体唯一能量产生细胞器的正常运转被严重干扰,哪儿还能产生足够ATP(三磷酸腺苷)供人体所有组织细胞使用。所以,疫苗设计者深知,要废了一个人,从废了此人的线粒体开始。 所有细胞类型中,就属神经细胞对能量的需求最大。大脑神经细胞得不到足够ATP供应,神经元细胞间的联系自然放缓减少。首先脑雾出现,然后大脑被迫进入‘’省电‘’模式。细胞因此无法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一系列神经性疾病就此不断出现...... 加之这些招人体免疫系统憎恨的‘’刺突-线粒体蛋白‘’的存在,无休止的自身免疫攻击,细胞线粒体会万劫不复 卡拉马佐夫姐姐 on GETTR_ Kevin McKernan_ mRNA疫苗是否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线粒体?那会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mRNA疫苗中的N1-甲基伪尿苷导致核糖体翻译蛋白质出现框移(移码突变),模版切.mp4 Kevin McKernan: mRNA疫苗是否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线粒体?那会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mRNA疫苗中的N1-甲基伪尿苷导致核糖体翻译蛋白质出现框移(移码突变),模版切换问题,终结密码子后还加了一串人类线粒体序列,从而可能导致“长疫苗”症状 框移问题目前被严重低估,目前发现8%的蛋白质存在框移(就是打完疫苗产生的蛋白质有8%是垃圾蛋白质),此外还可能存在模版切换问题(模版切换:从DNA复制RNA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酶,经常会读反了,或者读成另一条) 此外,在辉瑞疫苗(mRNA序列的)末端,终止密码子后本应该什么都没有,他们专门还在终止密码子后加上了人类线粒体序列,如果在终止密码子那地方框移了,那根本不会停止产生蛋白质,会产生线粒体嵌合 至于为啥要在终止密码子后再加东西,他们说是这样可以更好的表达实际的RNA翻译(???) 当Kevin McKernan跟“长疫苗”患者聊起来的时候,他发现他们经历的很多症状跟线粒体相关疾病很像,比如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症(?POTS?),自律神经失调症,等等。。 上帝创造秩序,魔鬼制造混乱,把造物主创造的底层代码彻底打乱了,整个就是在乱来。。
  3. Version 1.0.0

    0 downloads

    都是关于量子计算之类的
    Free
  4. Version 1.0.0

    0 downloads

    量子机器学习(Quantum Machine Learning) 旨在融和量子计算及机器学习方法,为跨越两领域的新兴研究学科。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各为很深的研究领域,在探索量子机器学习之前,必须对此两者有基本的了解。在此领域,我仍是一名持续学习的实习生,在本次演讲将与大家一同交流,探讨量子机器学习会如何影响资料科学及经典机器学习。
    Free
  5. Roger

    量子技术

    Version 1.0.0

    0 downloads

    量子技术 / 量子电脑 / 量子通讯 / 量子资讯 / 量子计算 / 量子计算机 / 量子传输 / 数位货币 / 虚拟货币 / 加密货币 / 比特币
    Free
  6. Version 1.0.0

    0 downloads

    此研究介绍了区块链的定义,可应用领域和在中国的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以太坊和公证通的应用。最后,展望金融科技和区块链的未来。
    Free
  7. Version 1.0.0

    0 downloads

    This project was directed by Professor David Lee Kuo Chuen. It presents some aspects of Blockchain including introduction, applicable areas,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Ethereum, Factom,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ree
  8. 造祭坛之法则 27 「你要用皂荚木做坛。这坛要四方的,长五肘,宽五肘,高三肘。 2 要在坛的四拐角上做四个角,与坛接连一块,用铜把坛包裹。 3 要做盆,收去坛上的灰,又做铲子、盘子、肉叉子、火鼎,坛上一切的器具都用铜做。 4 要为坛做一个铜网,在网的四角上做四个铜环, 5 把网安在坛四面的围腰板以下,使网从下达到坛的半腰。 6 又要用皂荚木为坛做杠,用铜包裹。 7 这杠要穿在坛两旁的环子内,用以抬坛。 8 要用板做坛,坛是空的,都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做。 9 「你要做帐幕的院子。院子的南面要用捻的细麻做帷子,长一百肘。 10 帷子的柱子要二十根,带卯的铜座二十个,柱子上的钩子和杆子都要用银子做。 11 北面也当有帷子,长一百肘,帷子的柱子二十根,带卯的铜座二十个,柱子上的钩子和杆子都要用银子做。 12 院子的西面当有帷子,宽五十肘,帷子的柱子十根,带卯的座十个。 13 院子的东面要宽五十肘。 14 门这边的帷子要十五肘,帷子的柱子三根,带卯的座三个。 15 门那边的帷子也要十五肘,帷子的柱子三根,带卯的座三个。 16 院子的门当有帘子,长二十肘,要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用绣花的手工织成,柱子四根,带卯的座四个。 17 院子四围一切的柱子都要用银杆连络,柱子上的钩子要用银做,带卯的座要用铜做。 18 院子要长一百肘,宽五十肘,高五肘,帷子要用捻的细麻做,带卯的座要用铜做。 19 帐幕各样用处的器具,并帐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里一切的橛子,都要用铜做。 燃灯之例 20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为点灯捣成的清橄榄油拿来给你,使灯常常点着。 21 在会幕中法柜前的幔外,亚伦和他的儿子,从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华面前经理这灯。这要做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命为亚伦做圣衣 28 「你要从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一同就近你,给我供祭司的职分。 2 你要给你哥哥亚伦做圣衣为荣耀,为华美。 3 又要吩咐一切心中有智慧的,就是我用智慧的灵所充满的,给亚伦做衣服,使他分别为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 4 所要做的就是胸牌、以弗得、外袍、杂色的内袍、冠冕、腰带,使你哥哥亚伦和他儿子穿这圣服,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 5 要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细麻去做。 6 「他们要拿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用巧匠的手工做以弗得。 7 以弗得当有两条肩带,接上两头,使它相连。 8 其上巧工织的带子,要和以弗得一样的做法,用以束上,与以弗得接连一块,要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做成。 9 要取两块红玛瑙,在上面刻以色列儿子的名字, 10 六个名字在这块宝石上,六个名字在那块宝石上,都照他们生来的次序。 11 要用刻宝石的手工,仿佛刻图书,按着以色列儿子的名字刻这两块宝石,要镶在金槽上。 12 要将这两块宝石安在以弗得的两条肩带上,为以色列人做纪念石。亚伦要在两肩上担他们的名字,在耶和华面前作为纪念。 13 要用金子做二槽, 14 又拿精金,用拧工仿佛拧绳子,做两条链子,把这拧成的链子搭在二槽上。 做胸牌之法则 15 「你要用巧匠的手工做一个决断的胸牌。要和以弗得一样的做法,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做成。 16 这胸牌要四方的,叠为两层,长一虎口,宽一虎口。 17 要在上面镶宝石四行:第一行是红宝石、红璧玺、红玉, 18 第二行是绿宝石、蓝宝石、金钢石, 19 第三行是紫玛瑙、白玛瑙、紫晶, 20 第四行是水苍玉、红玛瑙、碧玉。这都要镶在金槽中。 21 这些宝石都要按着以色列十二个儿子的名字,仿佛刻图书,刻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22 要在胸牌上用精金拧成如绳的链子。 23 在胸牌上也要做两个金环,安在胸牌的两头。 24 要把那两条拧成的金链子,穿过胸牌两头的环子。 25 又要把链子的那两头接在两槽上,安在以弗得前面肩带上。 26 要做两个金环,安在胸牌的两头,在以弗得里面的边上。 27 又要做两个金环,安在以弗得前面两条肩带的下边,挨近相接之处,在以弗得巧工织的带子以上。 28 要用蓝细带子把胸牌的环子与以弗得的环子系住,使胸牌贴在以弗得巧工织的带子上,不可与以弗得离缝。 29 亚伦进圣所的时候,要将决断胸牌,就是刻着以色列儿子名字的,戴在胸前,在耶和华面前常做纪念。 30 又要将乌陵和土明放在决断的胸牌里。亚伦进到耶和华面前的时候,要戴在胸前,在耶和华面前常将以色列人的决断牌戴在胸前。 做外袍之法则 31 「你要做以弗得的外袍,颜色全是蓝的。 32 袍上要为头留一领口,口的周围织出领边来,仿佛铠甲的领口,免得破裂。 33 袍子周围底边上要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做石榴,在袍子周围的石榴中间要有金铃铛。 34 一个金铃铛一个石榴,一个金铃铛一个石榴,在袍子周围的底边上。 35 亚伦供职的时候要穿这袍子。他进圣所到耶和华面前,以及出来的时候,袍上的响声必被听见,使他不至于死亡。 36 「你要用精金做一面牌,在上面按刻图书之法刻着:归耶和华为圣。 37 要用一条蓝细带子将牌系在冠冕的前面。 38 这牌必在亚伦的额上,亚伦要担当干犯圣物条例的罪孽,这圣物是以色列人在一切的圣礼物上所分别为圣的。这牌要常在他的额上,使他们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 39 要用杂色细麻线织内袍,用细麻布做冠冕,又用绣花的手工做腰带。 为祭司制衣冠 40 「你要为亚伦的儿子做内袍、腰带、裹头巾,为荣耀,为华美。 41 要把这些给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穿戴,又要膏他们,将他们分别为圣,好给我供祭司的职分。 42 要给他们做细麻布裤子,遮掩下体,裤子当从腰达到大腿。 43 亚伦和他儿子进入会幕,或就近坛,在圣所供职的时候必穿上,免得担罪而死。这要为亚伦和他的后裔做永远的定例。 当时的人们没有真理,需要这些。 铜祭坛 :会幕外 圣所内:金香坛 烤牛,需要很大的坛,就像一个 大的烧烤炉子。 祭祀吃 感恩祭,大家可以一起吃。 祭祀负责祷告,专人宰杀, 灯(橄榄油灯): 一直亮着, 上帝的亮光一直在。 头榨,二榨, 用于 橄榄油灯、或给君王 马可楼: 榨油场 轻质橄榄油,没有太多烟。 大祭祀:赎罪日 ,进入 至圣所 一年一次。 日常料理会幕中的事情: 1.添油,陈设饼,日常献祭。 2.律法交给百姓。但这块后期是缺失的。 3.替百姓审判,先设立的祭祀,后才演化出官员。 4.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指导。医疗卫生。 5.战争时,召集百姓,吹号的是祭祀,走在前面。 衣服是怎么来的? 宗教穿戴 细麻紧身(内)长袍, 至脚面,灰白色 外袍,无领子,坠石榴子(金铃铛),多籽,装饰物。 每年,大祭祀进入至圣所,如果不洁净,可能会被击杀。 脚上拴绳子。 系腰带, 外袍外,以弗得,织成的,分前后两片,背心肩上是带子。 肩上扛十二支派 ,胸前宝石也是 心里装着 十二支派 帽子上 金牌 刻着:归耶和华为圣 平时,不穿以弗得 30 又要将乌陵和土明放在决断的胸牌里。 可能是中国 算卦的发源
  9. 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from birth till date (2023). Covers all the important events happened in due course of time with the AI Winter period. 人工智能(A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诞生之初直至2023年。 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包括AI寒冬期间的所有重要事件。 人工智能(A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下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事件: 早期探索(1950年代):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开端。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举办了达特茅斯会议,正式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提出,并提出了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逻辑推理的“Logic Theorist”。 初期进展(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各种AI技术,包括专家系统、搜索算法和机器学习。1957年,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开发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感知器。 第一个AI冬季(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工智能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期望过高而陷入了低谷。资金削减、研究方向不明确以及缺乏有效的技术进展都是这一时期AI冬季的特征。 专家系统的兴起(1980年代):在AI冬季期间,专家系统成为研究的重点。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来模拟人类决策过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AI语言和工具,如Lisp和Prolog。 第二次AI冬季(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尽管专家系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技术无法实现预期的智能水平,以及商业应用的失望,人工智能再次陷入低谷。 机器学习的复兴(199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的可用性增加,机器学习重新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关键领域。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等算法的发展使得机器学习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深度学习的崛起(2010年代):随着大数据的涌现和计算资源的大幅增加,深度学习成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焦点。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AI的应用广泛普及(2010年代至今):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疗保健、金融、交通、制造业等。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助手、智能家居等产品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AI的道德和伦理挑战(2010年代至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包括隐私保护、算法偏见、自主武器系统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尽管人工智能经历了多次冬天,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仍然被认为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chatgpthistory-人工智能的历史.pdf
  10. 第二十五章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 你告诉以色列人当为我送礼物来,凡甘心乐意的,你们就可以收下归我。 3 所要收的礼物,就是金,银,铜, 4 蓝色,紫色,朱红色线,细麻,山羊毛, 5 染红的公羊皮,海狗皮,皂荚木, 6 点灯的油并作膏油和香的香料, 7 红玛瑙与别样的宝石,可以镶嵌在以弗得和胸牌上。 8 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 9 制造帐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样式。 10 要用皂荚木作一柜,长二肘半,宽一肘半,高一肘半。 11 要里外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 12 也要铸四个金环,安在柜的四脚上,这边两环,那边两环。 13 要用皂荚木作两根杠,用金包裹。 14 要把杠穿在柜旁的环内,以便抬柜。 15 这杠要常在柜的环内,不可抽出来。 16 必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17 要用精金作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长二肘半,宽一肘半。 18 要用金子锤出两个基路伯来,安在施恩座的两头。 19 这头作一个基路伯,那头作一个基路伯,二基路伯要接连一块,在施恩座的两头。 20 二基路伯要高张翅膀,遮掩施恩座。基路伯要脸对脸,朝着施恩座。 21 要将施恩座安在柜的上边,又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22 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又要从法柜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间,和你说我所要吩咐你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23 要用皂荚木作一张桌子,长二肘,宽一肘,高一肘半。 24 要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 25 桌子的四围各作一掌宽的横梁,横梁上镶着金牙边。 26 要作四个金环,安在桌子的四角上,就是桌子四脚上的四角。 27 安环子的地方要挨近横梁,可以穿杠抬桌子。 28 要用皂荚木作两根杠,用金包裹,以便抬桌子。 29 要作桌子上的盘子,调羹,并奠酒的爵和瓶,这都要用精金制作。 30 又要在桌子上,在我面前,常摆陈设饼。 31 要用精金作一个灯台。灯台的座和干与杯,球,花,都要接连一块锤出来。 32 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 33 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那旁每枝上也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从灯台杈出来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 34 灯台上有四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 35 灯台每两个枝子以下有球与枝子接连一块。灯台出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 36 球和枝子要接连一块,都是一块精金锤出来的。 37 要作灯台的七个灯盏。祭司要点这灯,使灯光对照。 38 灯台的蜡剪和蜡花盘也是要精金的。 39 作灯台和这一切的器具要用精金一他连得。 40 要谨慎作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第二十六章 你要用十幅幔子作帐幕。这些幔子要用捻的细麻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制造,并用巧匠的手工绣上基路伯。 2 每幅幔子要长二十八肘,宽四肘,幔子都要一样的尺寸。 3 这五幅幔子要幅幅相连,那五幅幔子也要幅幅相连。 4 在这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要作蓝色的钮扣,在那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也要照样作。 5 要在这相连的幔子上作五十个钮扣,在那相连的幔子上也作五十个钮扣,都要两两相对。 6 又要作五十个金钩,用钩使幔子相连,这才成了一个帐幕。 7 你要用山羊毛织十一幅幔子,作为帐幕以上的罩棚。 8 每幅幔子要长三十肘,宽四肘,十一幅幔子都要一样的尺寸。 9 要把五幅幔子连成一幅,又把六幅幔子连成一幅,这第六幅幔子要在罩棚的前面摺上去。 10 在这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要作五十个钮扣,在那相连的幔子末幅边上也作五十个钮扣。 11 又要作五十个铜钩,钩在钮扣中,使罩棚连成一个。 12 罩棚的幔子所余那垂下来的半幅幔子,要垂在帐幕的后头。 13 罩棚的幔子所余长的,这边一肘,那边一肘,要垂在帐幕的两旁,遮盖帐幕。 14 又要用染红的公羊皮作罩棚的盖,再用海狗皮作一层罩棚上的顶盖。 15 你要用皂荚木作帐幕的竖板。 16 每块要长十肘,宽一肘半, 17 每块必有两榫相对。帐幕一切的板都要这样作。 18 帐幕的南面要作板二十块。 19 在这二十块板底下要作四十个带卯的银座,两卯接这块板上的两榫,两卯接那块板上的两榫。 20 帐幕第二面,就是北面,也要作板二十块 21 和带卯的银座四十个,这板底下有两卯,那板底下也有两卯。 22 帐幕的后面,就是西面,要作板六块。 23 帐幕后面的拐角要作板两块。 24 板的下半截要双的,上半截要整的,直顶到第一个环子,两块都要这样作两个拐角。 25 必有八块板和十六个带卯的银座,这板底下有两卯,那板底下也有两卯。 26 你要用皂荚木作闩,为帐幕这面的板作五闩, 27 为帐幕那面的板作五闩,又为帐幕后面的板作五闩。 28 板腰间的中闩要从这一头通到那一头。 29 板要用金子包裹,又要作板上的金环套闩,闩也要用金子包裹。 30 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立起帐幕。 31 你要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织幔子,以巧匠的手工绣上基路伯。 32 要把幔子挂在四根包金的皂荚木柱子上,柱子上当有金钩,柱子安在四个带卯的银座上。 33 要使幔子垂在钩子下,把法柜抬进幔子内,这幔子要将圣所和至圣所隔开。 34 又要把施恩座安在至圣所内的法柜上, 35 把桌子安在幔子外帐幕的北面,把灯台安在帐幕的南面,彼此相对。 36 你要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用绣花的手工织帐幕的门帘。 37 要用皂荚木为帘子作五根柱子,用金子包裹。柱子上当有金钩,又要为柱子用铜铸造五个带卯的座。 按我指示你的去做 会幕 VS 假偶像 是上帝要求人造的。 训练以色列人 在旷野环境下 ,心往一处聚 知道上帝 要让你做的 是什么。 为什么用皂荚木? 在沙漠里只有皂荚木是耐旱的。 卯榫:两边都要修理合适才能合为一体。 金柱子,银柱子, 以马内利 (与神同在): 神借着伊甸园 、方舟、会幕(帐篷里)、圣殿与人同在。 人的身体 :原装零件,精密设计,价值, 会幕:是与上帝的直接关系。 会幕可以移动,约柜永远不改变。 教会是一个场所,我的心就是圣殿, 上帝创造,人制造 上帝画图纸,人维护,修理。
  11. 黑人牧师如是说: “……在非洲大陆,他们从没建成过一艘能出海的船,一艘都没有!整个非洲没有一块纪念碑。 在白人来到非洲以前黑人没有建成过一样东西,没有排水系统,没有超过一层的房子,没有一座用石头建的房子,全部是茅草和木头搭的。就算你们明天就杀了我我也要说,我们得看清楚真相,黑人群体是有问题的……” 黑人不懂治理国家,他们就是不会,这事我们必须承认。我知道你们都不爱听这些,但是你们不要自欺欺人。 尼日利亚每年出产大量石油,他们的儿童却挨着饿,肚子胀大,光着脚跑来跑去,我们有问题啊!如果你们不愿意听尽可以明天就杀了我,我还是要告诉你们,我们要是看不透黑人的心智,那我们也就这德行了……” “……不管他是谁,他可能是个医生,是个天体物理学家,是个什么样的黑人都无所谓!你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根本理解不了这个世界……” 曼宁主教的讲话急切且充满情感,深刻而客观的表达了自己所思所想,刨析了问题所在,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不同种族文化间人性的复杂性与冲突,同时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黑人种族的另一面,令对黑人失望的人们又重新燃起希望。 该视频亦表现了打砸抢烧的暴徒行为与部分黑人觉醒者的鲜明对比。 诚实与直接的内醒,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牧师。 曼宁牧师 Pastor Manning 对黑人社区的有力演讲值得所有人观看。它提供了可以引发思考和讨论的宝贵见解和观点。 从奴隶变为神国的祭祀,去除奴性,是神所希望的。
  12. 21 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这样的: 2 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事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以自由,白白的出去。 3 他若孤身来就可以以孤身去;他若有妻子,他的妻子就可以以同他出去。 4 他主人若给他老婆子,老婆子给他生了儿子或女儿,老婆子和女儿要归主人,他要独自出去。 5 若或奴仆明说:我爱我的主人和我的妻子子儿女,不愿意自由出去。 6 他的主人穿就要带他到审判官(审判官或作:神;下同)那里,又要带他到门前,靠近门框,用锥子他的耳朵,他就永远服事主人。 7 人若卖女儿作婢女,婢女不能像男仆那样出去。 8 主人选定他归自己,若不喜欢他,就要许他赎身;主人既然用诡计待他,就没有权柄卖给外邦人。 9 主人若选定他给自己的儿子,就当待他如同女儿。 10 若另外娶一个,那女子的吃食、穿衣,并好合的事,仍不可减少。 11 若不向他行这三样,他就可以不用钱赎,白白的出去去。 12 打人以致打死的,必然要把他治死。 13 人若不是埋伏着杀人,而是神交在他手中,我就设定了下一个地方,他可以往那里逃走。 14 人若任意用诡计杀了他的邻舍,就是逃到我的坛那里,也捉去把他治死时。 15 打爸爸妈妈的,一定要把他治死。 16 拐带人口,或者是把人卖了,或者是留在他手下,一定要把他治死。 17 咒骂爸爸妈妈的,一定要把他治死。 18 人若彼此相争,这一个用石头或是拳头打那一个,尚且不至于死,不过床躺卧在, 19 若再能起来扶杖而出,那打他的可算无罪;但要把他耽误的工夫用钱赔补,并要把他全然医好。 20 人若用棍子打奴仆或婢女,立时死在他的手下,他必要受刑。 21 若过一两天才死,就可以不受刑,因是用钱买的。 22 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堕胎,随后却无别害,那伤害要他的,总按妇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审判官所断的,受罚。 23 若有别害,就要以命偿命, 2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25 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 26 人若打坏了他奴仆或是婢女的一只眼,就要因他的眼放他去得以自由。 27 若打掉了他的奴仆或者是婢女的一颗牙,就要因他的牙放他去得以自由。 28 牛若触死男人或是女人,总要用石头打死那牛,却不能吃他的肉;牛的主人可以算无罪。 29 假若那牛素来是触人的,有人报告了牛主,他竟不把牛拴着,以致把男人或是女人触死,就要用石头打死那牛,牛主也必治死。 30 若罚他赎命的价银,他必照所罚他赎命的。 31 牛无论触了人的儿子或是女儿,必照此例办理。 32 牛若触了奴仆或是婢女,必将银子三十舍客勒给他们的主人,也要用石头把牛打死。 33 人若敞着井口,或挖井不遮盖,有牛或驴掉在里头, 34 井主要拿钱赔还本主人,死牲畜要归自己。 35 这人的牛若伤了那人的牛,以致于死,他他们要卖了活牛,平分价值,也要平分死牛。 36 人若知道这牛素来是触人的,主人竟不把牛拴着,他必要以牛还牛,死牛要归自己。 22 人若偷牛或羊,无论是宰了,是卖了,他就要以五牛赔一牛,四羊赔一羊。 2 人若遇贼挖窟窿,把贼打了,以至于死,就不能为他有流血的罪孽。 3 若太阳已经出来,就为他有流血的罪。贼若被拿,总要赔还。若他无一所所有,就被卖,顶他所偷的物。 4 若他所偷的,或牛,或驴,或羊,仍在他手下活,他就要加倍赔还。 5 人若在田间或在葡萄糖园里放牲畜,任凭牲畜上别人的田里去吃,就必拿己田间上好的和葡萄糖园上好的赔自还。 6 若点火焚烧荆棘,以致将别人堆积的禾捆,站着的禾稼,或是田园,都烧尽了,那点火的要必赔还。 7 人若将银钱或家具交付邻舍看守,这物从那人的家被偷去,若贼把找到了,贼要加倍赔还; 8 若找不到贼,那家主必就近审判官,要看他拿了原主的物件没有。 9 两个人的案子,无论是为甚甚么过犯,或是为牛,为驴,为羊,为衣裳,或是为甚甚么失落之物,有一人说:这是我的,两造就将案件禀报审判官,审判官定谁有罪,谁就要加倍赔还。 10 人若将驴,或牛,或羊,或别的牲畜,交付邻舍看守,牲畜或死,或受伤,或被赶去,无人看见, 11 那看守的人要凭着耶和华起誓,手里未曾拿邻舍的物,本主就要罢休,看守的人不必赔还。 12 牲畜若从看守的那里被偷去,他就要赔还本主; 13 若被野兽撕碎,看守的要带来当作证据,所撕的不必赔还。 14 人若向邻舍借甚甚么,所借的或受伤,或死,本主在一处没有同源,借的人总要赔还; 15 若本主同在一处,他就不必赔还;若是雇工的,也必不赔还,本是为雇工价来的。 16 人若引诱没有受聘的处女,与他行淫,他总要交出聘礼,娶他为妻。 17 若女子的父亲亲决不肯将女子给他,他就要按处女的聘礼,交出钱来。 18 行邪术的女人,不能容他生存。 19 凡与兽淫合的,总要把他治死。 20 祭祀别神,不单一祭祀耶和华的,那人必要灭绝。 21 不能亏负寄居的,也不能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 22 不能苦待寡妇和孤儿; 23 若是苦待他们一点,他们向我哀求,我总要听听他们的哀声, 24 并要发烈怒,用刀杀你们,使你们的妻子为寡妇,女女为孤儿。 25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能如放债的向他取利。 26 你即或拿邻舍的衣服作当头,必在日落以先归还他; 27 因他盖头时只有这一件,是他盖身的衣服,若没有,他拿甚么睡觉呢?他哀求我,我就应允,因为我有恩惠的 。 28 不可毁谤诽谤神;也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29 你要从你庄稼中的谷和酒醡中滴出来的酒拿来献上,不可迟延。你要把头生的儿子归给我。 30 你牛羊头生的,也要这样;七天当跟着妈妈,第八天要归给我。 31 你要在我面前为圣洁的人。因此事,田间被野兽撕裂牲畜的肉,你们不可吃,要丢给狗吃。 2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为 了避免更大的互相伤害,比如:把对方杀死,可能才有了这样折律例。 从奴隶 训练 成为神祭祀的国度。 上帝是希望我们当公民,祭祀的国度,是上接天,下接地的。 认识到自己是 神的直接子民,没有中间环节。 有什么问题直接向天父说。每个人都有直接向天父说的权利,这是祭祀的国度。 让奴隶得自由! 甘心成为神的奴仆。 杀人的问题:只有上帝有生杀权。谁造的,谁是主人。 人没有对人定生死的权利。 预谋杀人的 和过失杀人的,是不同的。 我们的主人是神。我们是神的“牛”。没有主人的牛 是“野牛”,没有负责人... 牛只认识槽,却不知谁是主人。 赔偿:最大的赔偿是死。 耶稣 已经为我们舍了命,成全了救恩。 上帝是把我当作公民、和神的子民来看待的。 上帝把我们的地位,提升到何等高的地位。 上帝的爱何等长阔高深! 当我们迷失自己的位置时,不懂得敬畏。 不懂得是祭祀的国度,神的精兵,上帝会伤心...
  13. 19 以 色 列 人 出 埃 及 地 以 後 , 满 了 三 个 月 的 那 一 天 , 就 来 到 西 乃 的 旷 野 。 2 他 们 离 了 利 非 订 , 来 到 西 乃 的 旷 野 , 就 在 那 里 的 山 下 安 营 。 3 摩 西 到 神 那 里 , 耶 和 华 从 山 上 呼 唤 他 说 : 你 要 这 样 告 诉 雅 各 家 , 晓 谕 以 色 列 人 说 : 4 我 向 埃 及 人 所 行 的 事 , 你 们 都 看 见 了 , 且 看 见 我 如 鹰 将 你 们 背 在 翅 膀 上 , 带 来 归 我 。 5 如 今 你 们 若 实 在 听 从 我 的 话 , 遵 守 我 的 约 , 就 要 在 万 民 中 作 属 我 的 子 民 , 因 为 全 地 都 是 我 的 。 6 你 们 要 归 我 作 祭 司 的 国 度 , 为 圣 洁 的 国 民 。 这 些 话 你 要 告 诉 以 色 列 人 。 7 摩 西 去 召 了 民 间 的 长 老 来 , 将 耶 和 华 所 吩 咐 他 的 话 都 在 他 们 面 前 陈 明 。 8 百 姓 都 同 声 回 答 说 : 凡 耶 和 华 所 说 的 , 我 们 都 要 遵 行 。 摩 西 就 将 百 姓 的 话 回 覆 耶 和 华 。 9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我 要 在 密 云 中 临 到 你 那 里 , 叫 百 姓 在 我 与 你 说 话 的 时 候 可 以 听 见 , 也 可 以 永 远 信 你 了 。 於 是 , 摩 西 将 百 姓 的 话 奏 告 耶 和 华 。 10 耶 和 华 又 对 摩 西 说 : 你 往 百 姓 那 里 去 , 叫 他 们 今 天 明 天 自 洁 , 又 叫 他 们 洗 衣 服 。 11 到 第 三 天 要 预 备 好 了 , 因 为 第 三 天 耶 和 华 要 在 众 百 姓 眼 前 降 临 在 西 乃 山 上 。 12 你 要 在 山 的 四 围 给 百 姓 定 界 限 , 说 : 你 们 当 谨 慎 , 不 可 上 山 去 , 也 不 可 摸 山 的 边 界 ; 凡 摸 这 山 的 , 必 要 治 死 他 。 13 不 可 用 手 摸 他 , 必 用 石 头 打 死 , 或 用 箭 射 透 ; 无 论 是 人 是 牲 畜 , 都 不 得 活 。 到 角 声 拖 长 的 时 候 , 他 们 才 可 到 山 根 来 。 14 摩 西 下 山 往 百 姓 那 里 去 , 叫 他 们 自 洁 , 他 们 就 洗 衣 服 。 15 他 对 百 姓 说 : 到 第 三 天 要 预 备 好 了 。 不 可 亲 近 女 人 。 16 到 了 第 三 天 早 晨 , 在 山 上 有 雷 轰 、 闪 电 , 和 密 云 , 并 且 角 声 甚 大 , 营 中 的 百 姓 尽 都 发 颤 。 17 摩 西 率 领 百 姓 出 营 迎 接 神 , 都 站 在 山 下 。 18 西 乃 全 山 冒 烟 , 因 为 耶 和 华 在 火 中 降 於 山 上 。 山 的 烟 气 上 腾 , 如 烧 窑 一 般 , 遍 山 大 大 的 震 动 。 19 角 声 渐 渐 的 高 而 又 高 , 摩 西 就 说 话 , 神 有 声 音 答 应 他 。 20 耶 和 华 降 临 在 西 乃 山 顶 上 , 耶 和 华 召 摩 西 上 山 顶 , 摩 西 就 上 去 。 21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你 下 去 嘱 咐 百 姓 , 不 可 闯 过 来 到 我 面 前 观 看 , 恐 怕 他 们 有 多 人 死 亡 ; 22 又 叫 亲 近 我 的 祭 司 自 洁 , 恐 怕 我 忽 然 出 来 击 杀 他 们 。 23 摩 西 对 耶 和 华 说 : 百 姓 不 能 上 西 乃 山 , 因 为 你 已 经 嘱 咐 我 们 说 : 要 在 山 的 四 围 定 界 限 , 叫 山 成 圣 。 24 耶 和 华 对 他 说 : 下 去 罢 , 你 要 和 亚 伦 一 同 上 来 ; 只 是 祭 司 和 百 姓 不 可 闯 过 来 上 到 我 面 前 , 恐 怕 我 忽 然 出 来 击 杀 他 们 。 25 於 是 摩 西 下 到 百 姓 那 里 告 诉 他 们 。 20 神 吩 咐 这 一 切 的 话 说 : 2 我 是 耶 和 华 ─ 你 的 神 , 曾 将 你 从 埃 及 地 为 奴 之 家 领 出 来 。 3 除 了 我 以 外 , 你 不 可 有 别 的 神 。 4 不 可 为 自 己 雕 刻 偶 像 , 也 不 可 做 甚 麽 形 像 彷 佛 上 天 、 下 地 , 和 地 底 下 、 水 中 的 百 物 。 5 不 可 跪 拜 那 些 像 , 也 不 可 事 奉 他 , 因 为 我 耶 和 华 ─ 你 的 神 是 忌 邪 的 神 。 恨 我 的 , 我 必 追 讨 他 的 罪 , 自 父 及 子 , 直 到 三 四 代 ; 6 爱 我 、 守 我 诫 命 的 , 我 必 向 他 们 发 慈 爱 , 直 到 千 代 。 7 不 可 妄 称 耶 和 华 ─ 你 神 的 名 ; 因 为 妄 称 耶 和 华 名 的 , 耶 和 华 必 不 以 他 为 无 罪 。 8 当 记 念 安 息 日 , 守 为 圣 日 。 9 六 日 要 劳 碌 做 你 一 切 的 工 , 10 但 第 七 日 是 向 耶 和 华 ─ 你 神 当 守 的 安 息 日 。 这 一 日 你 和 你 的 儿 女 、 仆 婢 、 牲 畜 , 并 你 城 里 寄 居 的 客 旅 , 无 论 何 工 都 不 可 做 ; 11 因 为 六 日 之 内 , 耶 和 华 造 天 、 地 、 海 , 和 其 中 的 万 物 , 第 七 日 便 安 息 , 所 以 耶 和 华 赐 福 与 安 息 日 , 定 为 圣 日 。 12 当 孝 敬 父 母 , 使 你 的 日 子 在 耶 和 华 ─ 你 神 所 赐 你 的 地 上 得 以 长 久 。 13 不 可 杀 人 。 14 不 可 奸 淫 。 15 不 可 偷 盗 。 16 不 可 作 假 见 证 陷 害 人 。 17 不 可 贪 恋 人 的 房 屋 ; 也 不 可 贪 恋 人 的 妻 子 、 仆 婢 、 牛 驴 , 并 他 一 切 所 有 的 。 18 众 百 姓 见 雷 轰 、 闪 电 、 角 声 、 山 上 冒 烟 , 就 都 发 颤 , 远 远 的 站 立 , 19 对 摩 西 说 : 求 你 和 我 们 说 话 , 我 们 必 听 ; 不 要 神 和 我 们 说 话 , 恐 怕 我 们 死 亡 。 20 摩 西 对 百 姓 说 : 不 要 惧 怕 ; 因 为 神 降 临 是 要 试 验 你 们 , 叫 你 们 时 常 敬 畏 他 , 不 致 犯 罪 。 21 於 是 百 姓 远 远 地 站 立 ; 摩 西 就 挨 近 神 所 在 的 幽 暗 之 中 。 22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你 要 向 以 色 列 人 这 样 说 : 你 们 自 己 看 见 我 从 天 上 和 你 们 说 话 了 。 23 你 们 不 可 做 甚 麽 神 像 与 我 相 配 , 不 可 为 自 己 做 金 银 的 神 像 。 24 你 要 为 我 筑 土 坛 , 在 上 面 以 牛 羊 献 为 燔 祭 和 平 安 祭 。 凡 记 下 我 名 的 地 方 , 我 必 到 那 里 赐 福 给 你 。 25 你 若 为 我 筑 一 座 石 坛 , 不 可 用 凿 成 的 石 头 , 因 你 在 上 头 一 动 家 具 , 就 把 坛 污 秽 了 。 26 你 上 我 的 坛 , 不 可 用台阶 , 免 得 露 出 你 的 下 体 来 。 三大律法:道德、民事、军事 宗教 得地为业 :准备好了吗? 重点是:敬畏之心
  14. 17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都 遵 耶 和 华 的 吩 咐 , 按 着 站 口 从 汛 的 旷 野 往 前 行 , 在 利 非 订 安 营 。 百 姓 没 有 水 喝 , 2 所 以 与 摩 西 争 闹 , 说 : 给 我 们 水 喝 罢 ! 摩 西 对 他 们 说 : 你 们 为 甚 麽 与 我 争 闹 ? 为 甚 麽 试 探 耶 和 华 呢 ? 3 百 姓 在 那 里 甚 渴 , 要 喝 水 , 就 向 摩 西 发 怨 言 , 说 : 你 为 甚 麽 将 我 们 从 埃 及 领 出 来 , 使 我 们 和 我 们 的 儿 女 并 牲 畜 都 渴 死 呢 ? 4 摩 西 就 呼 求 耶 和 华 说 : 我 向 这 百 姓 怎 样 行 呢 ? 他 们 几 乎 要 拿 石 头 打 死 我 。 5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你 手 里 拿 着 你 先 前 击 打 河 水 的 杖 , 带 领 以 色 列 的 几 个 长 老 , 从 百 姓 面 前 走 过 去 。 6 我 必 在 何 烈 的 磐 石 那 里 , 站 在 你 面 前 。 你 要 击 打 磐 石 , 从 磐 石 里 必 有 水 流 出 来 , 使 百 姓 可 以 喝 。 摩 西 就 在 以 色 列 的 长 老 眼 前 这 样 行 了 。 7 他 给 那 地 方 起 名 叫 玛 撒 ( 就 是 试 探 的 意 思 ) , 又 叫 米 利 巴 ( 就 是 争 闹 的 意 思 ) ; 因 以 色 列 人 争 闹 , 又 因 他 们 试 探 耶 和 华 , 说 : 耶 和 华 是 在 我 们 中 间 不 是 ? 8 那 时 , 亚 玛 力 人 来 在 利 非 订 , 和 以 色 列 人 争 战 。 9 摩 西 对 约 书 亚 说 : 你 为 我 们 选 出 人 来 , 出 去 和 亚 玛 力 人 争 战 。 明 天 我 手 里 要 拿 着 神 的 杖 , 站 在 山 顶 上 。 10 於 是 约 书 亚 照 着 摩 西 对 他 所 说 的 话 行 , 和 亚 玛 力 人 争 战 。 摩 西 、 亚 伦 , 与 户 珥 都 上 了 山 顶 。 11 摩 西 何 时 举 手 , 以 色 列 人 就 得 胜 , 何 时 垂 手 , 亚 玛 力 人 就 得 胜 。 12 但 摩 西 的 手 发 沉 , 他 们 就 搬 石 头 来 , 放 在 他 以 下 , 他 就 坐 在 上 面 。 亚 伦 与 户 珥 扶 着 他 的 手 , 一 个 在 这 边 , 一 个 在 那 边 , 他 的 手 就 稳 住 , 直 到 日 落 的 时 候 。 13 约 书 亚 用 刀 杀 了 亚 玛 力 王 和 他 的 百 姓 。 14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我 要 将 亚 玛 力 的 名 号 从 天 下 全 然 涂 抹 了 ; 你 要 将 这 话 写 在 书 上 作 纪 念 , 又 念 给 约 书 亚 听 。 15 摩 西 筑 了 一 座 坛 , 起 名 叫 耶 和 华 尼 西 ( 就 是 耶 和 华 是 我 旌 旗 的 意 思 ) , 16 又 说 : 耶 和 华 已 经 起 了 誓 , 必 世 世 代 代 和 亚 玛 力 人 争 战 。 18 摩 西 的 岳 父 , 米 甸 祭 司 叶 忒 罗 , 听 见 神 为 摩 西 和 神 的 百 姓 以 色 列 所 行 的 一 切 事 , 就 是 耶 和 华 将 以 色 列 从 埃 及 领 出 来 的 事 , 2 便 带 着 摩 西 的 妻 子 西 坡 拉 , 就 是 摩 西 从 前 打 发 回 去 的 , 3 又 带 着 西 坡 拉 的 两 个 儿 子 , 一 个 名 叫 革 舜 , 因 为 摩 西 说 : 我 在 外 邦 作 了 寄 居 的 ; 4 一 个 名 叫 以 利 以 谢 因 为 他 说 : 我 父 亲 的 神 帮 助 了 我 , 救 我 脱 离 法 老 的 刀 。 5 摩 西 的 岳 父 叶 忒 罗 带 着 摩 西 的 妻 子 和 两 个 儿 子 来 到 神 的 山 , 就 是 摩 西 在 旷 野 安 营 的 地 方 。 6 他 对 摩 西 说 : 我 是 你 岳 父 叶 忒 罗 , 带 着 你 的 妻 子 和 两 个 儿 子 来 到 你 这 里 。 7 摩 西 迎 接 他 的 岳 父 , 向 他 下 拜 , 与 他 亲 嘴 , 彼 此 问 安 , 都 进 了 帐 棚 。 8 摩 西 将 耶 和 华 为 以 色 列 的 缘 故 向 法 老 和 埃 及 人 所 行 的 一 切 事 , 以 及 路 上 所 遭 遇 的 一 切 艰 难 , 并 耶 和 华 怎 样 搭 救 他 们 , 都 述 说 与 他 岳 父 听 。 9 叶 忒 罗 因 耶 和 华 待 以 色 列 的 一 切 好 处 , 就 是 拯 救 他 们 脱 离 埃 及 人 的 手 , 便 甚 欢 喜 。 10 叶 忒 罗 说 : 耶 和 华 是 应 当 称 颂 的 ; 他 救 了 你 们 脱 离 埃 及 人 和 法 老 的 手 , 将 这 百 姓 从 埃 及 人 的 手 下 救 出 来 。 11 我 现 今 在 埃 及 人 向 这 百 姓 发 狂 傲 的 事 上 得 知 , 耶 和 华 比 万 神 都 大 。 12 摩 西 的 岳 父 叶 忒 罗 把 燔 祭 和 平 安 祭 献 给 神 。 亚 伦 和 以 色 列 的 众 长 老 都 来 了 , 与 摩 西 的 岳 父 在 神 面 前 吃 饭 。 13 第 二 天 , 摩 西 坐 着 审 判 百 姓 , 百 姓 从 早 到 晚 都 站 在 摩 西 的 左 右 。 14 摩 西 的 岳 父 看 见 他 向 百 姓 所 做 的 一 切 事 , 就 说 : 你 向 百 姓 做 的 是 甚 麽 事 呢 ? 你 为 甚 麽 独 自 坐 着 , 众 百 姓 从 早 到 晚 都 站 在 你 的 左 右 呢 ? 15 摩 西 对 岳 父 说 : 这 是 因 百 姓 到 我 这 里 来 求 问 神 。 16 他 们 有 事 的 时 候 就 到 我 这 里 来 , 我 便 在 两 造 之 间 施 行 审 判 ; 我 又 叫 他 们 知 道 神 的 律 例 和 法 度 。 17 摩 西 的 岳 父 说 : 你 这 做 的 不 好 。 18 你 和 这 些 百 姓 必 都 疲 惫 ; 因 为 这 事 太 重 , 你 独 自 一 人 办 理 不 了 。 19 现 在 你 要 听 我 的 话 。 我 为 你 出 个 主 意 , 愿 神 与 你 同 在 。 你 要 替 百 姓 到 神 面 前 , 将 案 件 奏 告 神 ; 20 又 要 将 律 例 和 法 度 教 训 他 们 , 指 示 他 们 当 行 的 道 , 当 做 的 事 ; 21 并 要 从 百 姓 中 拣 选 有 才 能 的 人 , 就 是 敬 畏 神 、 诚 实 无 妄 、 恨 不 义 之 财 的 人 , 派 他 们 作 千 夫 长 、 百 夫 长 、 五 十 夫 长 、 十 夫 长 , 管 理 百 姓 , 22 叫 他 们 随 时 审 判 百 姓 , 大 事 都 要 呈 到 你 这 里 , 小 事 他 们 自 己 可 以 审 判 。 这 样 , 你 就 轻 省 些 , 他 们 也 可 以 同 当 此 任 。 23 你 若 这 样 行 , 神 也 这 样 吩 咐 你 , 你 就 能 受 得 住 , 这 百 姓 也 都 平 平 安 安 归 回 他 们 的 住 处 。 24 於 是 , 摩 西 听 从 他 岳 父 的 话 , 按 着 他 所 说 的 去 行 。 25 摩 西 从 以 色 列 人 中 拣 选 了 有 才 能 的 人 , 立 他 们 为 百 姓 的 首 领 , 作 千 夫 长 、 百 夫 长 、 五 十 夫 长 、 十 夫 长 。 26 他 们 随 时 审 判 百 姓 , 有 难 断 的 案 件 就 呈 到 摩 西 那 里 , 但 各 样 小 事 他 们 自 己 审 判 。 27 此 後 , 摩 西 让 他 的 岳 父 去 , 他 就 往 本 地 去 了 。 以色列人在旷野,没有招惹人 这个世界是撒旦和上帝的战场,一直存在争战(为上帝的国度争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 争战:亚玛力人 荣耀,来自于胜利。 新兵打仗,最重要的服从命令,组织纪律。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 把建制打乱。 指挥、 叶忒罗 米甸祭祀 利未人在埃及 主要是帮埃及人 监工 分权,利益划分 有了官僚体系,才有指挥
  15. 15 那 时 , 摩 西 和 以 色 列 人 向 耶 和 华 唱 歌 说 : 我 要 向 耶 和 华 歌 唱 , 因 他 大 大 战 胜 , 将 马 和 骑 马 的 投 在 海 中 。 2 耶 和 华 是 我 的 力 量 , 我 的 诗 歌 , 也 成 了 我 的 拯 救 。 这 是 我 的 神 , 我 要 赞 美 他 , 是 我 父 亲 的 神 , 我 要 尊 崇 他 。 3 耶 和 华 是 战 士 ; 他 的 名 是 耶 和 华 。 4 法 老 的 车 辆 、 军 兵 , 耶 和 华 已 抛 在 海 中 ; 他 特 选 的 军 长 都 沉 於 红 海 。 5 深 水 淹 没 他 们 ; 他 们 如 同 石 头 坠 到 深 处 。 6 耶 和 华 阿 , 你 的 右 手 施 展 能 力 , 显 出 荣 耀 ; 耶 和 华 阿 , 你 的 右 手 摔 碎 仇 敌 。 7 你 大 发 威 严 , 推 翻 那 些 起 来 攻 击 你 的 ; 你 发 出 烈 怒 如 火 , 烧 灭 他 们 像 烧 碎 一 样 。 8 你 发 鼻 中 的 气 , 水 便 聚 起 成 堆 , 大 水 直 立 如 垒 , 海 中 的 深 水 凝 结 。 9 仇 敌 说 : 我 要 追 赶 , 我 要 追 上 ; 我 要 分 掳 物 , 我 要 在 他 们 身 上 称 我 的 心 愿 。 我 要 拔 出 刀 来 , 亲 手 杀 灭 他 们 。 10 你 叫 风 一 吹 , 海 就 把 他 们 淹 没 ; 他 们 如 铅 沉 在 大 水 之 中 。 11 耶 和 华 阿 , 众 神 之 中 , 谁 能 像 你 ? 谁 能 像 你 ─ 至 圣 至 荣 , 可 颂 可 畏 , 施 行 奇 事 ? 12 你 伸 出 右 手 , 地 便 吞 灭 他 们 。 13 你 凭 慈 爱 领 了 你 所 赎 的 百 姓 ; 你 凭 能 力 引 他 们 到 了 你 的 圣 所 。 14 外 邦 人 听 见 就 发 颤 ; 疼 痛 抓 住 非 利 士 的 居 民 。 15 那 时 , 以 东 的 族 长 惊 惶 , 摩 押 的 英 雄 被 战 兢 抓 住 , 迦 南 的 居 民 心 都 消 化 了 。 16 惊 骇 恐 惧 临 到 他 们 。 耶 和 华 阿 , 因 你 膀 臂 的 大 能 , 他 们 如 石 头 寂 然 不 动 , 等 候 你 的 百 姓 过 去 , 等 候 你 所 赎 的 百 姓 过 去 。 17 你 要 将 他 们 领 进 去 , 栽 於 你 产 业 的 山 上 ─ 耶 和 华 阿 , 就 是 你 为 自 己 所 造 的 住 处 ; 主 阿 , 就 是 你 手 所 建 立 的 圣 所 。 18 耶 和 华 必 作 王 , 直 到 永 永 远 远 ! 19 法 老 的 马 匹 、 车 辆 , 和 马 兵 下 到 海 中 , 耶 和 华 使 海 水 回 流 , 淹 没 他 们 ; 惟 有 以 色 列 人 在 海 中 走 乾 地 。 20 亚 伦 的 姊 姊 , 女 先 知 米 利 暗 , 手 里 拿 着 鼓 ; 众 妇 女 也 跟 他 出 去 拿 鼓 跳 舞 。 21 米 利 暗 应 声 说 : 你 们 要 歌 颂 耶 和 华 , 因 他 大 大 战 胜 , 将 马 和 骑 马 的 投 在 海 中 。 22 摩 西 领 以 色 列 人 从 红 海 往 前 行 , 到 了 书 珥 的 旷 野 , 在 旷 野 走 了 三 天 , 找 不 着 水 。 23 到 了 玛 拉 , 不 能 喝 那 里 的 水 ; 因 为 水 苦 , 所 以 那 地 名 叫 玛 拉 。 24 百 姓 就 向 摩 西 发 怨 言 , 说 : 我 们 喝 甚 麽 呢 ? 25 摩 西 呼 求 耶 和 华 , 耶 和 华 指 示 他 一 棵 树 。 他 把 树 丢 在 水 里 , 水 就 变 甜 了 。 耶 和 华 在 那 里 为 他 们 定 了 律 例 、 典 章 , 在 那 里 试 验 他 们 ; 26 又 说 : 你 若 留 意 听 耶 和 华 ─ 你 神 的 话 , 又 行 我 眼 中 看 为 正 的 事 , 留 心 听 我 的 诫 命 , 守 我 一 切 的 律 例 , 我 就 不 将 所 加 与 埃 及 人 的 疾 病 加 在 你 身 上 , 因 为 我 ─ 耶 和 华 是 医 治 你 的 。 27 他 们 到 了 以 琳 , 在 那 里 有 十 二 股 水 泉 , 七 十 棵 棕 树 ; 他 们 就 在 那 里 的 水 边 安 营 。 16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从 以 琳 起 行 , 在 出 埃 及 後 第 二 个 月 十 五 日 到 了 以 琳 和 西 乃 中 间 、 汛 的 旷 野 。 2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在 旷 野 向 摩 西 、 亚 伦 发 怨 言 , 3 说 : 巴 不 得 我 们 早 死 在 埃 及 地 、 耶 和 华 的 手 下 ; 那 时 我 们 坐 在 肉 锅 旁 边 , 吃 得 饱 足 。 你 们 将 我 们 领 出 来 , 到 这 旷 野 , 是 要 叫 这 全 会 众 都 饿 死 阿 ! 4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我 要 将 粮 食 从 天 降 给 你 们 。 百 姓 可 以 出 去 , 每 天 收 每 天 的 分 , 我 好 试 验 他 们 遵 不 遵 我 的 法 度 。 5 到 第 六 天 , 他 们 要 把 所 收 进 来 的 预 备 好 了 , 比 每 天 所 收 的 多 一 倍 。 6 摩 西 、 亚 伦 对 以 色 列 众 人 说 : 到 了 晚 上 , 你 们 要 知 道 是 耶 和 华 将 你 们 从 埃 及 地 领 出 来 的 。 7 早 晨 , 你 们 要 看 见 耶 和 华 的 荣 耀 , 因 为 耶 和 华 听 见 你 们 向 他 所 发 的 怨 言 了 。 我 们 算 甚 麽 , 你 们 竟 向 我 们 发 怨 言 呢 ? 8 摩 西 又 说 : 耶 和 华 晚 上 必 给 你 们 肉 吃 , 早 晨 必 给 你 们 食 物 得 饱 ; 因 为 你 们 向 耶 和 华 发 的 怨 言 , 他 都 听 见 了 。 我 们 算 甚 麽 , 你 们 的 怨 言 不 是 向 我 们 发 的 , 乃 是 向 耶 和 华 发 的 。 9 摩 西 对 亚 伦 说 : 你 告 诉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说 : 你 们 就 近 耶 和 华 面 前 , 因 为 他 已 经 听 见 你 们 的 怨 言 了 。 10 亚 伦 正 对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说 话 的 时 候 , 他 们 向 旷 野 观 看 , 不 料 , 耶 和 华 的 荣 光 在 云 中 显 现 。 11 耶 和 华 晓 谕 摩 西 说 : 12 我 已 经 听 见 以 色 列 人 的 怨 言 。 你 告 诉 他 们 说 : 到 黄 昏 的 时 候 , 你 们 要 吃 肉 , 早 晨 必 有 食 物 得 饱 , 你 们 就 知 道 我 是 耶 和 华 ─ 你 们 的 神 。 13 到 了 晚 上 , 有 鹌 鹑 飞 来 , 遮 满 了 营 ; 早 晨 在 营 四 围 的 地 上 有 露 水 。 14 露 水 上 升 之 後 , 不 料 , 野 地 面 上 有 如 白 霜 的 小 圆 物 。 15 以 色 列 人 看 见 , 不 知 道 是 甚 麽 , 就 彼 此 对 问 说 : 这 是 甚 麽 呢 ? 摩 西 对 他 们 说 : 这 就 是 耶 和 华 给 你 们 吃 的 食 物 。 16 耶 和 华 所 吩 咐 的 是 这 样 : 你 们 要 按 着 各 人 的 饭 量 , 为 帐 棚 里 的 人 , 按 着 人 数 收 起 来 , 各 拿 一 俄 梅 珥 。 17 以 色 列 人 就 这 样 行 ; 有 多 收 的 , 有 少 收 的 。 18 及 至 用 俄 梅 珥 量 一 量 , 多 收 的 也 没 有 馀 , 少 收 的 也 没 有 缺 ; 各 人 按 着 自 己 的 饭 量 收 取 。 19 摩 西 对 他 们 说 : 所 收 的 , 不 许 甚 麽 人 留 到 早 晨 。 20 然 而 他 们 不 听 摩 西 的 话 , 内 中 有 留 到 早 晨 的 , 就 生 虫 变 臭 了 ; 摩 西 便 向 他 们 发 怒 。 21 他 们 每 日 早 晨 , 按 着 各 人 的 饭 量 收 取 , 日 头 一 发 热 , 就 消 化 了 。 22 到 第 六 天 , 他 们 收 了 双 倍 的 食 物 , 每 人 两 俄 梅 珥 。 会 众 的 官 长 来 告 诉 摩 西 ; 23 摩 西 对 他 们 说 : 耶 和 华 这 样 说 : 明 天 是 圣 安 息 日 , 是 向 耶 和 华 守 的 圣 安 息 日 。 你 们 要 烤 的 就 烤 了 , 要 煮 的 就 煮 了 , 所 剩 下 的 都 留 到 早 晨 。 24 他 们 就 照 摩 西 的 吩 咐 留 到 早 晨 , 也 不 臭 , 里 头 也 没 有 虫 子 。 25 摩 西 说 : 你 们 今 天 吃 这 个 罢 ! 因 为 今 天 是 向 耶 和 华 守 的 安 息 日 ; 你 们 在 田 野 必 找 不 着 了 。 26 六 天 可 以 收 取 , 第 七 天 乃 是 安 息 日 , 那 一 天 必 没 有 了 。 27 第 七 天 , 百 姓 中 有 人 出 去 收 , 甚 麽 也 找 不 着 。 28 耶 和 华 对 摩 西 说 : 你 们 不 肯 守 我 的 诫 命 和 律 法 , 要 到 几 时 呢 ? 29 你 们 看 ! 耶 和 华 既 将 安 息 日 赐 给 你 们 , 所 以 第 六 天 他 赐 给 你 们 两 天 的 食 物 , 第 七 天 各 人 要 住 在 自 己 的 地 方 , 不 许 甚 麽 人 出 去 。 30 於 是 百 姓 第 七 天 安 息 了 。 31 这 食 物 , 以 色 列 家 叫 吗 哪 ; 样 子 像 芫 荽 子 , 颜 色 是 白 的 , 滋 味 如 同 搀 蜜 的 薄 饼 。 32 摩 西 说 : 耶 和 华 所 吩 咐 的 是 这 样 : 要 将 一 满 俄 梅 珥 俄 梅 珥 就 是 伊 法 十 分 之 一 ) 吗 哪 留 到 世 世 代 代 , 使 後 人 可 以 看 见 我 当 日 将 你 们 领 出 埃 及 地 , 在 旷 野 所 给 你 们 吃 的 食 物 。 33 摩 西 对 亚 伦 说 : 你 拿 一 个 罐 子 , 盛 一 满 俄 梅 珥 吗 哪 , 存 在 耶 和 华 面 前 , 要 留 到 世 世 代 代 。 34 耶 和 华 怎 麽 吩 咐 摩 西 , 亚 伦 就 怎 麽 行 , 把 吗 哪 放 在 法 柜 前 存 留 。 35 以 色 列 人 吃 吗 哪 共 四 十 年 , 直 到 进 了 有 人 居 住 之 地 , 就 是 迦 南 的 境 界 。 36 俄 梅 珥 就 是 伊 法 十 分 之 一 。 为什么赞美? 我 要 向 耶 和 华 歌 唱 , 因 他 大 大 战 胜 , 将 马 和 骑 马 的 投 在 海 中 。 赞美是得胜的赞美 土耳其 地震 、小红楼着火、中国的大火... 带着两军争战的观点去看待 , 大事小事交给主,就有赞美了。 赞美那里来? 从玛拉到以琳 从苦到甜 从干渴,到丰丰富富 ... 才有赞美! 人一生中最大的问题就埋怨。 上帝连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为什么信上帝? 惧怕和埋怨是我们的本性。怨天,怨地...从不怨自己 上帝的供应丰丰富富 。吗哪和鹌鹑,是我们要记念这段历史。 鹌鹑:好理解,吗哪:是从天上来的,不好理解。 耶稣是谁,我们不好理解。 赞美不要空洞。每天都有感恩! 吃什么喝什么是外邦人所去求的,上帝的供应丰丰富富。 总结起来,赞美的动力来自于对上帝的信心和信赖,以及对生活中的种种恩典和供应的感恩。赞美不应是空洞的言语,而是源自于对上帝的深刻认识和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赞美的对象,因为信仰让人相信上帝在每个时刻都与人同在,提供着丰富的恩典和供应。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时,赞美是一种信心的表达,是对上帝得胜能力的承认,也是一种感恩的态度,记念上帝在历史中的大能和慈爱。
  16. Time and time again throughout 2021, Dr. Anthony Fauci, stood at the podium,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cameras blinding him as he faced the nation. With a steady hand, he held up a vial of the Pfizer COVID-19 vaccine, promising it would be the key to protecting America and its children from the “deadly” COVID-19 disease supposedly ravaging the country. But little did the public know, the truth about the Covid vaccine’s safety had been buried deep within Fauci’s own lies and deceit and confidential U.S. Government and Pfizer documents. Fauci used propaganda, lies and manipulation to coerce parents into getting their children vaccinated. 在整个2021年里,安东尼·福奇博士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讲台上,摄像机的耀眼光芒使他目眩神迷,他面对着整个国家。他稳定的手中举着一支辉瑞COVID-19疫苗的小瓶,承诺这将是保护美国及其子女免受所谓正在肆虐的“致命”COVID-19疾病的关键。 但公众并不知道,有关Covid疫苗安全性的真相已经被深深埋藏在福奇自己的谎言、欺骗以及机密的美国政府和辉瑞公司文件之中。 福奇利用宣传、谎言和操纵来迫使父母让他们的孩子接种疫苗。 But the weight of the lives lost has quickly come crashing down on him and the nation, as a secre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report has revealed that nearly half a millio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died within a year of his fateful announcement with over 118,000 of those deaths suspected to be due to the Covid-19 vaccine’s dangerous side effects. The CDC report should spark widespread outrage and be on the front page of every single major newspaper. But instead, it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met with a deafening silence. Despite the staggering death toll the report will be buried and swept under the carpet. The mainstream media, consumed with working overtime to distract the public with propaganda on the war in Ukraine, allege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st of living crisis, has paid and will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Dr. Anthony Fauci’s deception. The public will continue to be kept in the dark, and the U.S. Government will move quickly to cover up its own involvement in the tragedy. With Dr Fauci quietly announcing his “retirement” in August 2022. It’s all business as usual and simply just another day at the office. But it is also a shocking failure of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and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forever haunted by the lives lost due to the Covid-19 vaccine scandal. 但是,失去生命的沉重负担迅速压在他和整个国家的身上,因为一份秘密的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揭示,在他命运般的公告一年后,近50万名儿童和年轻人死亡,其中有超过118,000人死于COVID-19疫苗的危险副作用的疑似。 CDC的报告应该引发广泛的愤怒,并出现在每一家主要报纸的头版头条。但相反,它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沉默的对待。尽管这份报告中的惊人死亡人数,但报告将被掩埋和悄悄地搁置。 主流媒体一心忙于通过乌克兰战争、所谓的气候变化和生活成本危机的宣传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对安东尼·福奇博士欺骗行为的毁灭性后果没有给予任何关注,也不会给予任何关注。 公众将继续被蒙在鼓里,美国政府将迅速采取措施掩盖其自身在这场悲剧中的参与。福奇博士在2022年8月悄然宣布“退休”。 这一切都是照常运转,简单地说,只是又一天在办公室里。但这也是透明度和问责制的令人震惊的失败,美国人民应该永远为因COVID-19疫苗丑闻而失去的生命感到不安。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the U.S. Government has been terrible at publishing relevant and up-to-date data allowing us to analyse the consequences of rolling out the Covid-19 injections. However, we have finally managed to stumble upon it thanks to an institution known as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 The OEC is an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with 38 member countries founded in 1961 to stimulate economic progress and world trade. And for some reason, they host a wealth of data on excess deaths. You can find that data for yourself here. The following chart has been created using the figures found in the OEC database. Figures that have been provided to the OEC by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And it shows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ged 0-44 across the USA by week in 2020 and 2021.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政府在发布相关和最新数据方面做得非常糟糕,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分析推出COVID-19疫苗的后果。然而,由于一个被称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机构,我们终于设法偶然发现了这些数据。 OECD是一个由3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61年,旨在促进经济进步和世界贸易。出于某种原因,他们收集了大量关于过度死亡的数据。你可以在这里自行查找到这些数据。 以下图表是使用OECD数据库中的数据创建的。这些数据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提供给OECD的。图表显示了2020年和2021年美国0-44岁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情况。 Source Data(源数据) The official figures reveal that there was a slight increase in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hen the alleged Covid-19 pandemic hit the US in early 2020. Howev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Covid-19 injection, one would have expected deaths to have fallen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age group in 2021. But instead, the opposite happened.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every single week in 2021 than they were in 2020 except for weeks 29 and 30. But then in week 31, something drastic happened to cause excess deaths to rise significantly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nd official figures provided by the CDC, unfortunately, show that trend has continued in 2022.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初所谓的COVID-19大流行袭击美国时,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率略有增加。 然而,随着COVID-19疫苗的推出,人们本应期望2021年该年龄段的死亡人数显著下降。但相反,情况出现了相反的变化。 与2020年相比,2021年每周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都显著更高,除了第29周和第30周。但在第31周,某些重大事件导致了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显著增加。 而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官方数据不幸地显示,这一趋势在2022年持续下去。 Source Data (源数据) The most recent data released by the CDC covers up to week 40, the week ending October 9th, an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last few weeks of data are subject to change. But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above, 2022 has also been a significant year for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Just for comparison, here’s how the figures for 2022 so far compare to the figures up to week 40 in 2020 and 2021. 最近发布的CDC数据覆盖了截至10月9日的第40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周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正如您从上面可以看到的那样,2022年对于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仅供比较,以下是迄今为止2022年的数据与2020年和2021年截至第40周的数据的比较。 Source Data The CDC has confirmed that there have been 7,680 more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2022 so far than there were during the same time frame in 2020 at the height of the alleged Covid-19 pandemic. The year 2021, was by and far the worst, however, with 27,227 more excess deaths by week 40 following the roll-out of the Covid-19 injection than what occurred in 2020 at the height of the alleged Covid-19 pandemic. The following chart shows the official CDC figures for all deaths and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cross the USA prior to the roll-out of the Covid-19 vaccine, and after the roll-out of the Covid-19 vaccines on the 14th Dec. 2020.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经确认,截至2022年目前,与所谓COVID-19大流行高峰期的2020年同期相比,儿童和年轻人之间的过度死亡人数增加了7,680人。 然而,2021年是迄今为止最糟糕的一年,COVID-19疫苗推出后,到第40周时,比2020年同期的COVID-19大流行高峰期增加了27,227人的过度死亡人数。 以下图表显示了在COVID-19疫苗推出前和COVID-19疫苗于2020年12月14日推出后,全美儿童和年轻人的所有死亡和过度死亡的官方CDC数据。 Source Data The above figures reveal that the year 2022 so far has only seen 1,352 fewer excess deaths among 0-44-year-olds by week 40 than what occurred by week 51 in 2022, despite the year 2020 being the alleged height of the COVID pandemic and also including an extra 11 weeks worth of deaths. But the most concerning figures revealed in the above chart are the overall number of deaths and excess death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since the roll-out of the Covid-19 injections. Nearly half a million people aged 0 to 44 have sadly died since week 51 of 2020, and this has resulted in an astounding 117,719 excess deaths against the 2015-2019 five-year average.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SA as of 2020 was 77.28 years. If we are to believe the official narrative that Covid-19 is a deadly disease then we could perhaps agree that 231,987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up to the age of 44 dying in 2020 resulting in 40,365 excess deaths was an unfortunate consequence of this disease. But if we are to believe the official narrative that Covid-19 injection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then how can one explain the further increase in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both 2021 and 2022? Because we know millions of Americans were coerced into getting the injections, and we know millions of parents were coerced into forcing their children to also get the same injections. The answer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official narrative is an outright lie. The Covid-19 vaccines are neither. The data provided by the CDC, which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to find, only gives us clues as to this being the case with so many deaths among young Americans. But further data published by the UK Government confirms it. One of the pieces of evidence confirming this is a report published on the 6th of July 2022, by the UK’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which is a UK Government agency. The report is titled ‘Deaths by Vaccination Status, England, 1 January 2021 to 31 May 2022‘, and it can be accessed on the ONS site here, and downloaded here. 上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40周,0-44岁人群的过度死亡人数比2022年第51周减少了1,352人,尽管2020年被称为COVID大流行的高峰期,而且包括了额外的11周死亡人数。 但上图中最令人担忧的数据是自COVID-19疫苗推出以来儿童和年轻人的总死亡人数和过度死亡人数。 自2020年第51周以来,年龄为0至44岁的近50万人不幸死亡,这导致与2015-2019年五年平均值相比惊人的117,719例过度死亡。 截至2020年,美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7.28岁。如果我们相信官方说法,即COVID-19是一种致命疾病,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同意,2020年有231,987名年龄在44岁以下的儿童和年轻人死亡,导致40,365例过度死亡,是这种疾病的不幸后果。 但如果我们相信官方说法,即COVID-19疫苗是安全有效的,那么如何解释2021年和2022年儿童和年轻人死亡进一步增加呢? 因为我们知道,数百万美国人被迫接种疫苗,我们也知道,数百万父母被迫强迫他们的孩子也接种同样的疫苗。 答案在于官方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COVID-19疫苗也不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极其难以获得,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么多年轻美国人死亡的线索。但英国政府发布的更多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其中一份证据是英国国家统计局于2022年7月6日发布的报告,该报告是英国政府机构。 该报告标题为“英格兰疫苗接种状况导致的死亡情况,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可以在ONS网站上访问,也可以在此处下载。 Source Table 2 of the report contains the monthly age-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es by vaccination status by age group for deaths per 100,000 person-years in England up to May 2022. We’ve taken the figures provided by the ONS for January to May 2022 and produced the following chart which reveals the horrific consequences of the mass Covid-19 vaccination campaign. The chart shows the monthly age-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es by vaccination status among 18 to 39-year-olds for Non-Covid-19 deaths in England between January and May 2022 – 报告的表2包含截至2022年5月在英格兰按年龄组别的接种状况的月度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以每10万人年死亡人数为单位。 我们利用ONS提供的2022年1月至5月的数据,制作了以下图表,揭示了大规模COVID-19疫苗接种运动的可怕后果。 该图表显示了在2022年1月至5月期间,18至39岁年龄段非COVID-19死亡的月度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按接种状况划分,涉及英格兰地区。 Source In every single month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22, partly vaccinated and double vaccinated 18-39-year-olds have been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un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Triple 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however have had a mortality rate that has worsened by the month following the mass Booster campaign that occurred in the UK in December 2021. In January, triple 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were ever so slightly less likely to die than un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29.8 per 100,000 among the unvaccinated and 28.1 per 100,000 among the triple vaccinated. But this all changed from February onwards. In February, triple 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were 27%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un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26.7 per 100k among the triple vaccinated and 21 per 100k among the unvaccinated. Things. unfortunately, got even worse for the triple vaccinated by May 2022 though. The data shows that triple 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were 52%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un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in May,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21.4 per 100k among the triple vaccinated and 14.1 among the unvaccinated. The worst figures so far though are among the partly vaccinated, with May seeing partly 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202%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unvaccinated 18 to 39-year-olds. That same report also reveals the mortality rates for children, although the UK Government did try to hide them. The following chart shows the mortality rates by vaccination status per 100,000 person-years among children aged 10 to 14 in England for the period 1st January 2021 to 31st May 2022, according to the figures provided by the ONS – 自2022年初以来,每个月,18-39岁部分接种和双重接种的人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更有可能死亡。然而,自2021年12月英国进行大规模加强剂接种活动以来,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逐月恶化。 在一月份,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稍微少一点可能死亡,未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9.8,而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8.1。 但从二月份开始,一切都改变了。在二月份,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死亡的可能性高出27%,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6.7,而未接种的人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1。 然而,到了2022年5月,对于三联疫苗接种者而言情况变得更糟了。数据显示,2022年5月,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死亡的可能性高出52%,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1.4,而未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14.1。 然而,目前为止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在部分接种者身上,2022年5月,部分接种的18至39岁人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更有可能死亡,死亡率增加了202%。 同一份报告还揭示了儿童的死亡率,尽管英国政府试图掩盖这些数据。 以下图表显示了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英格兰10至14岁儿童的接种状态每10万人年的死亡率,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 自2022年初以来,每个月,18-39岁部分接种和双重接种的人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更有可能死亡。然而,自2021年12月英国进行大规模加强剂接种活动以来,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逐月恶化。 在一月份,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稍微少一点可能死亡,未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9.8,而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8.1。 但从二月份开始,一切都改变了。在二月份,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死亡的可能性高出27%,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6.7,而未接种的人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1。 然而,到了2022年5月,对于三联疫苗接种者而言情况变得更糟了。数据显示,2022年5月,18至39岁的三联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死亡的可能性高出52%,三联疫苗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21.4,而未接种者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14.1。 然而,目前为止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在部分接种者身上,2022年5月,部分接种的18至39岁人比未接种的18至39岁人更有可能死亡,死亡率增加了202%。 同一份报告还揭示了儿童的死亡率,尽管英国政府试图掩盖这些数据。 以下图表显示了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英格兰10至14岁儿童的接种状态每10万人年的死亡率,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 Source In regard to Covid-19 deaths, the ONS reveals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among unvaccinated children aged 10 to 14 equates to 0.31. But in regards to one-dose vaccinated children the mortality rate equates to 3.24 per 100,000 person-years, and in regards to triple vaccinated children the mortality rate equates to a shocking 41.29 per 100,000 person-years. Unfortunately, there is little improvement when it comes to non-Covid-19 deaths. 根据ONS的数据,未接种疫苗的10至14岁儿童的COVID-19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0.31。而接种了一剂疫苗的儿童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3.24,而接种了三剂疫苗的儿童的死亡率惊人地高达每10万人年41.29。 不幸的是,在非COVID-19死亡方面,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 The all-cause death mortality rate equates to 6.39 per 100,000 person-years among unvaccinated children, and is ever so slightly higher at 6.48 among partly vaccinated children. However, the rate goes from bad to worse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each injection. The all-cause death mortality rate equates to 97.28 among double-vaccinated children, and a shocking 289.02 per 100,000 person-years among triple-vaccinated children. This means, according to the UK Governments’ own official data, double vaccinated children are 1422% / 15.22x more likely to die of any cause than unvaccinated children. Whilst triple vaccinated children are 4423% / 45.23x more likely to die of any cause than unvaccinated children. The figures provided by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and both age-standardised and rates per 100,000 population. Therefore, they are definitive proof that the Covid-19 injections increase a person’s risk of dying. This means the Covid-19 injections have been and are continuing to kill people. This is why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o find that a secret CDC report confirms half a million American children & young adults have died following the COVID vaccine roll-out. resulting in nearly 118,00 excess deaths against the 2015-2019 five-year average. 根据英国政府的官方数据,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的所有死因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6.39,而部分接种的儿童略高,为每10万人年6.48。 然而,接种每一剂疫苗后,死因死亡率从糟糕到更糟。双重接种的儿童的所有死因死亡率为每10万人年97.28,而三重接种的儿童则高达每10万人年289.02。 这意味着,根据英国政府的官方数据,双重接种的儿童比未接种的儿童更有可能因任何原因死亡,增加了1422% / 15.22倍。而三重接种的儿童比未接种的儿童更有可能因任何原因死亡,增加了4423% / 45.23倍。 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都是按年龄标准化和每10万人口的比率提供的。因此,这些数据是明确的证据,证明COVID-19疫苗会增加一个人死亡的风险。这意味着COVID-19疫苗已经导致并正在继续夺走人们的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发现一份秘密的CDC报告确认,在COVID疫苗推出后,有半百万美国儿童和年轻人死亡,导致几乎118,000例超过2015-2019年五年平均水平的过度死亡,不应令人惊讶。 Source Data If happy endings existed in the real world then this nightmare would end with Dr. Anthony Fauci sitting alone in his prison cell, the weight of his actions weighing heavily on his mind.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but think of the innocent lives lost because of his deceit. He has been hailed as a hero, even a saviour, but h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monster who sacrificed the safety and lives of America’s children for his own ambition and greed. He may have even thought he was doing the right thing. If you repeat a lie often enough then eventually you may come to believe it. But in the end, his actions had dire consequences for the nation and in time hopefully for his own soul. 如果真实世界中存在幸福结局,那么这场噩梦将以安东尼·福奇博士孤独地坐在牢房中结束,他的行为所带来的负担沉重地压在他心头。他除了思考因他的欺骗而失去的无辜生命之外,无能为力。他被赞颂为英雄,甚至救世主,但他只不过是一个为了自己的野心和贪婪而牺牲了美国孩子的安全和生命的怪物。他甚至可能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你重复一种谎言足够多次,最终你可能会相信它。但最终,他的行为对国家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希望在未来对他自己的灵魂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引用来源|Source Data:https://expose-news.com/2024/02/25/secret-cdc-report-fauci-lied-hundreds-thousands-children-died/
  17.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13. 台湾教会史 简报档下载 大纲 荷兰西班牙时期(1624~1662) 乔治甘治士牧师 清朝时期(1807~1864) 马雅各医生 李庥牧师 马偕医生 日据时期(1895~1945) 光复时期(1946~1990) 戒严时期(1949~1987) 解严之后(1987~) 一、 荷兰西班牙时期 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以后,因为需要照顾荷兰军人的信仰,以及为了劝导台湾人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所以荷兰的教会就派宣教师随着军队来到台湾。1627年5月4日,第一位来台湾的荷兰宣教师叫做乔治甘治士牧师。他在现在台南市新市区一带的地方,开始做宣教的事工。他非常认真研究当地的风俗、语言、生活习惯与宗教的祭典,这些对他后来的宣教很有帮助。 1624年到1661年这段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期间,当时的宣教事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从1624年到1643年:这是以宣教师甘治士与尤罗伯两位牧师为主。他们宣教的范围是从台南的安平港一直传到附近的村庄,最南边是到恒春,而北边则到嘉义。第二期是从1644年到1662年:这段期间曾扩展教势到彰化、员林一带,也曾经在基隆、淡水与宜兰建立宣教的据点,又曾经计画在麻豆地区创办神学院。后来因为郑成功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他们想要开办神学院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荷兰人在台湾的36年期间,前后总共派了36位宣教师来台湾做开拓的宣教事工。荷兰『改革宗教会』在台湾建立了许许多多的『改革宗教会』,不只有地方教会,也有中会,甚至还预备在麻豆开设神学院。当时『改革宗教会』还翻译了使徒信经,海德堡要理问答,十诫等基督教文献供百姓学习。这些宣教师不仅负责宣教的工作,同时也扮演「政务官」的角色,就是兼做荷兰政府派在台湾处理一些官方的事务,包括收税金、发营业执照、替军人服务等杂事。因此,这些宣教师因为事情太多,导致影响到宣教事工的推动。 1626年,西班牙人进占淡水及基隆,当时,天主教宣教士除对西班牙官兵实施例行的宗教事务外,也致力向基隆附近的住民,包含原住民、汉人与日本人,传布福音、设立教堂。西班牙在台16年间,北台湾约有4,000人受洗,但1642年为南部荷兰人所逼退。 1662年,郑成功攻陷安平,荷兰人退出台湾,郑成功也一并消灭了教会,容许部下把几位荷兰改革宗牧师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第一波登陆台湾的基督教就消失了。从荷兰人退出台湾,一直到马雅各医生来台湾重新宣教的这段期间,总共有204年,可以说是耶稣基督福音的断层时期。因为这段期间,基督徒几乎都消失了,当时荷兰的宣教师在台湾所撒的福音种子,有如耶稣所说那个撒种的比喻:有一个撒种的人,他将种子撒在土浅的石头上,太阳一出来,因为树根不够深,就枯干了。(马太福音13章5~6节)也就是说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宣教所撒的福音种子,最后都归于无有。 二、 清朝时期 1. 杜嘉德与马肯查:1807年,马礼逊宣教师到中国宣教,后来也有许多的宣教师去那里宣教,其中有两位宣教师,叫做杜嘉德与马肯查,他们都是英国长老教会派去中国宣教的宣教师。杜嘉德牧师被派到厦门;马肯查牧师则被派到汕头。1860年的9月,他们两人来到台湾的淡水与艋舺访问,发现厦门人所说的闽南语,在台湾也行得通,而且台湾的百姓并不排斥他们,所以他们就写信给英国的差会,盼望可以将台湾列为一个新的宣教区。英国的差会接到这封信以后,接受这个建议。 2. 马雅各医生:有一位读英国苏格兰爱登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又曾经在德国的柏林大学与法国的巴黎大学深造,在当时非常被人看重的教会长老,叫做马雅各医生,志愿要成为宣教师。1864年的1月2日,他受到英国长老教会的差派,去到中国厦门,在那里学习闽南语,准备要到台湾做医疗传道的工作。1864年的10月5日,杜嘉德牧师带领马雅各医生与三位的助手,就是陈子路、黄嘉智、吴文水等人一起来台湾的打狗(高雄),在那里调查台湾南部的各种情况。1865年的5月28日,马雅各医生再度从厦门来到高雄,在旗津的港口下船,开始准备做医疗传道的工作。后来他与三位的助手在台南的西门外面,也就是看西街的地方,获得一位英国人将房子租给他当做布道所。就在那年的6月16日,马雅各医生正式对外做医疗传道的工作,成为英国长老教会在台湾设教的纪念日。 1866年, 8月12日,宣教师宣为霖牧师为陈齐、陈清和、高长、陈围4人施洗,并主持圣餐礼拜,这是台湾教会最早的初结果子。马雅各在台南宣教不久,就受到密医到处传播谣言与诽谤,他们说:「马雅各与他三位助手会取人的心脏,也会挖人的眼睛,又会将人肉晒成肉干。」因此,住在府城的人没有调查清楚,就相信这些人所说的话,决定在7月9日要去拆除马雅各所租的房子。当时马雅各的助手吴文水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赶紧跑到城内告诉政府的官员。在了解事情以后,官员为了安定民心,就请马雅各搬家,免得引起太大的扰乱。马雅各与他的助手不得不迁徙到高雄的旗后(今旗津),并在当地租了三间房间做为医院与礼拜堂,在那里做医疗布道的事工大约有一年之久。虽然也遇到一些百姓的扰乱与怀疑,但是仍然有人愿意相信他所传的福音,并且接受耶稣是他们的救主。马雅各在南部传福音一年的时间,就有30人左右参加礼拜,也有许多人信主。有一位叫做高长,他是高俊明牧师的祖父,是马雅各来台湾传福音时第一批信主受洗的。 1868年12月,马雅各与他的助手吴文水再度回到府城,在城内租房子做为礼拜堂与诊所。这一次没有被人排斥,大概是因为听说他们在旗津医好很多人的疾病。不仅如此,有很多病患在府城得到医治以后,也相信马雅各所传的福音,所以回故乡以后,他们就将所领受的福音真理传给别人,这些人成为教会成立以后福音的种子。1871年,德马太医生(Matthew Dickson)来台南接马雅各的工作,让他能够暂时回去英国休假。因为脊椎的病痛持续困扰着马雅各,使他无法再度踏上长途旅行前来台湾,只能持续留在英国修养。1883年12月,他才再度来到台南。不过在台南只住了一年之久,就因为他的太太生病, 不得不再度回去英国,无法再度来到台湾做医疗传道的工作。在近代宣教的历史中,马雅各是第一位来台湾宣教的福音使者,堪称为「台湾医疗宣教之父」。 马雅各医生 3. 第一位来台宣教的牧师李庥:第一位被差派来台湾的牧师叫马大辟(Rev. David Masson),但他在1866年坐船来台途中,于南中国海被大浪卷走。所以,第一位来台的牧师殉职了。1867年,英国差会派遣李庥牧师(H ugh Ritchie)来台湾宣教,他是近代宣教历史中第一位用牧师身分来台湾宣教的;在那一年的圣诞节,李庥接下了马雅各在高雄旗津的事奉。他将福音扩展到南部各地,甚至是东部的台东、新港等地。他曾经在旗津招募许多人,训练他们成为传道人,也教他们天文地理,而且提倡女子应该要接受教育,盼望有一天能够创办女子学校。他因为操劳过度,在1879年就过世,当时只有44岁。不过他的牧师娘伊莱沙(Eliza C. Cooke)继续留在台南,推动女子的教育。她在1887年创设女子学校,就是现在的长荣女中。 李庥 4. 第一个殉教者庄清风:有一位叫做庄清风的弟兄,他是淡水人。有一天去厦门办事情,从一位在医院做管理员的人听到耶稣基督的福音。后来回台湾以后,听说在高雄的旗津有教会,他就去那里慕道,也在1867年3月受洗成为基督徒,经过一年的训练,他已经敢在众人的面前做见证。不过经过一年以后,他被反对基督教的人,用棍子与石头活活地打死。不仅如此,他的尸体被人切成很多块,甚至连心脏也被人挖出来吃。他是台湾教会宣教的历史中,第一位因为信主而殉道的人,他的死与初代教会的司提反很类似。 5. 马偕医生:北部宣教开始的年代是1872年。此前台湾的宣教工作,一直局限在中南部地区,北部并没有宣教师去开拓。当马偕博士( George Leslie Mackay)知道这样的情形以后,他就决定要到北部做宣教事工。1872年3月7日,他由李庥与德马太陪同,搭乘海龙号从旗后来到淡水。那一年的3月9日在淡水上岸,这一天就成为北部教会宣教的纪念日。 马偕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加拿大,不过他的父母并不是加拿大人,乃是英国的苏格兰人。他的父母在1830年移民到加拿大。马偕小时候非常聪明,14岁就从高等学校毕业,毕业以后当国小老师约有五、六年之久。到了21岁时,才进入大学读书,后来也进入神学院接受造就。马偕在大约10岁时,就曾经听过宾威廉牧师(William Chalmers Burns)演讲,谈到有关中国宣教的情形。当时他听了以后很受感动,决心长大以后要到国外宣教。 1870年,那时候他才26岁,刚从神学院毕业,马上向加拿大长老教会宣道部申请志愿去国外当宣教师。当时的加拿大长老教会虽然在许多年前就决定要向国外宣教,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做,所以就劝马偕再等一年,让他们有完整的计画后才来进行这件事。经过一年以后,加拿大长老教会通过派遣马偕到国外宣教。马偕从加拿大的故乡搭乘火车来到美国的旧金山,再搭船来到台湾的高雄。上岸以后,就暂时住在南部,在那里学习台语,以及研究台湾人的风俗习惯与文化,成为他要对台湾人传福音的方法。在这段期间,马偕听说在台湾的北部也有大城市,但是还没有人去传福音,所以他就决定要在台湾的北部传福音。 1872年3月9日,马偕搭船在淡水上岸,看到淡水的景色很美,就在他的日记上面这样写着:「我举目看北方与南方,看到很远的山,我的心大知足,我的心灵清静,知道此处就是我所要住的地方。」就这样,马偕在淡水租了一间房子。白天,他外出跟十多位放牛的孩子学习台语;晚上,他透过字典研究中文。经过5个多月以后,他第一次用台语向人讲道,这可说是很不容易的事。在北部初期的宣教,马偕吃了很多的苦头,包括在淡水的房子曾经被人泼粪便;在三峡讲道时,有人拿大约3公斤重的石头丢他;在艋舺传道时,有人来拆除他请人盖好的礼拜堂,而且拿大刀要杀他。虽然经过种种的迫害,但是他并不害怕也不逃避。 在宣教的事工上对马偕最有帮助的,就是他所学过的一些医学常识。他到处传福音时,运用这些知识为人医病,特别是帮人拔牙齿。他在台湾29年的医疗传道生涯中,与他的助手替人拔过两万多颗的牙齿。因此,很多台湾人把他当成是救命恩人,也相信他所传的福音真理。马偕在1901年6月2日过世时,已经在台湾北部开拓60间教会,施洗信徒达4,000人。不仅如此,他在1882年创立牛津学堂,训练传道人才。这个学堂目前还树立在真理大学的校园里面,这个学堂也是台湾神学院的前身。 马偕医生 三、日据时期 1895年,台湾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初期日本对基督教怀有好感,教势发展甚快,几达一倍之多。可是由于日本政府对教会干扰甚多,致使教会与政府间时有冲突。日本在台后半期极力推动台湾人民皇民化,引起教会极力抗拒,结果迫使台南神学院关闭,台湾教会公报停刊,许多牧师、信徒入狱。 日据时代,封闭山地,不准任何宗教人士上山传教。1945年后,教会才得以上山传教,使原住民信徒大量信主。日据时代中叶以前,仅有长老教会在台湾宣教,尔后有真耶稣教会从中国传入,另1926年有日本圣洁教会传入,即为后来的台湾圣教会。 四、光复时期 1947年,二二八事件引起台湾全岛性的暴动与镇压,大批台湾菁英被牺牲,台湾早住民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长期压抑在记忆中。台湾长老教会渐渐走入与受苦、被压迫的族群认同的牧者关怀事奉中,产生颇具特色的本土神学。1950年代大陆沦陷,国民政府迁台,新住民离乡背井随同来台,人心浮动,寻求心灵依靠。光复后,有很多宣教士从海外及大陆来台。最先回台的外国宣教士,是孙雅各牧师。孙牧师一向重视山地传教工作,为原住民翻译圣歌和圣经。而牧师娘孙理莲也常和牧师配搭,从事医疗工作,并组医疗队医治麻疯病患,设立孤儿院和少年之家、待产母亲之家、乌脚病院。 孙雅各与孙理莲一家 最为台湾民众熟知的宣教士,当属1951年从上海转至台湾宣教已超过7 0年的彭蒙惠博士(Dr. Doris Brougham)。她是最深入原住民部落的传教士之一。早年在花莲山地宣教,后来创立救世传播协会、天韵合唱团、空中英语杂志,赢得所有台湾民众的尊敬,被称为「2,300万人的英语老师」。 彭蒙惠 五、戒严时期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神论政策使许多中国大陆的教会(包括浸信会、卫理公会、圣公会、聚会所、信义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撤退到台湾,形成今日教派林立,这些新进教派流入使官话和合本圣经成为主流,对早期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语言本土化政策造成影响。来自中国大陆的基督新教各宗派主要在人口密集处与学校传福音,偏远地区几乎没有设立据点,但有时会用短宣的形式实施零星的乡村传教活动。1950年代中期,台湾的基督教可分成六类:一是二战前就在台湾的长老教会、圣教会(原圣洁会)、真耶稣教会;二是战后的天主教会,战后中国主教团带着非常多资源迁到台湾;三是历史上的主流教会,包括路德会、卫理公会、圣公会、浸信会,以中国来的政治难民做为服事的对象,也被称为「国语教会」;四是历史上的小派传统教会,如循理会、门诺会、安息日会等,是以讲华语的教会为主;五是中国本地自创的教会,如召会(原聚会所)、灵粮堂(原灵粮世界)等:六是因为语言问题而新建立的教会,如国语礼拜堂等。 这些教派在1950~60年代快速成长,150万中国政治难民,加上在台450万居民,在不安政治氛围中,提供教会成长沃土,这与韩国教会在韩战后成长的经历类似。然1965年后,由于社会、经济稳定成长,教会的成长也趋于停滞。战后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教会。据统计,1945年时约有3000位太鲁阁族基督徒,到1960年代,原住民中已有10万名基督徒,超过半数的原住民都是基督徒,被称为「20世纪的神迹」。 1950年的美援政策让一些教会从事发面粉的社会工作,此时盛行将面粉袋加工成内裤使用,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印有中美合作的加工内裤。1950年代世界局势处于冷战状态,同时西方发起了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会协会(简称普世教协或WCC),由于普世教协的立场接纳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主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致意识形态与政府当局冲突。台湾基督教环境因此分为两个阵营,名义上是教义之争,实际上政治意识形态之争,当时主导相关活动的人物为美国基要派牧师卡尔·麦坚泰与国民党要员张静愚,这段期间发生不少爱国主义衍生的冲突。 – 1951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加入普世教协。 – 1962年国民党要员张静愚发起基督教护教反共联合会与普世教协对立,国语教派陆续加入此阵营。 – 1970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为了避免与政府当局扩大冲突,高俊明牧师暂时性退出普世教协。 当时长老教会有批宣教师提倡台湾本土关怀社会思维,前后有30位宣教师被列入黑名单并驱逐出境。最早把关怀社会思维带入神学教育当中的,就是在台南神学院教书的杜佐治牧师、台湾神学院则有唐培礼牧师。 1970年代中华民国被驱逐出联合国、与美国断交等政治危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发表三个宣言,成为民主化非常重要的声音,1977年〈人权宣言〉喊出「成为新而独立的国家」,后来陆续发展出处境神学、乡土神学等,同时也有基督徒指责教会参与政治。 1975年,蒋公去世,教会借助国丧期宣扬蒋公信仰,加上当年葛理翰布道大会,国、台语教会合作,掀起另一波布道热潮。1990年底由周联华牧师与翁修恭牧师共同筹办二二八平安礼拜,象征国、台语教会联合,以基督饶恕精神抚平历史伤痕。礼拜中亦邀请政府官员出席,舒缓一度呈紧张状态的政教关系。 1980年代,从韩国、新加坡、北美洲传来的灵恩运动开展,冲击着台湾。当长老教会被认为具有政治特质的教会时,带有灵恩特质的真耶稣教会成为另一个「非政治性」本土教会的选择;在都市化的教会中,则以灵粮堂、行道会、真理堂为代表;原住民教会也兴起一波灵恩运动。近期则以转型正义、新生代公民力量崛起、台湾与教廷的关系、台湾与中国教会的关系、同志族群与同婚,为基督教所面对重要议题。 六、解严之后 1987年解严后台湾逐渐走向言论自由的社会,不仅能公开批评时政,宗教思想也开始多元及百家争鸣,但是也因此造成一些宗教社会事件,如1995年余奕荣的上帝借中共审判台湾之说,导致信徒集体移民贝里斯,宋七力的宇宙发光体之说,中台禅寺事件的学生集体出家等,这些事件造成当时许多家长与民意代表不信任校内宗教团体,要求宗教退出校园,因而规定公立学校不得成立宗教社团。 在家庭议题上,随着同性婚姻的社会讨论,为了维护圣经家庭组合为一夫一妻和一男一女的教导,大部份的教会反对修改民法。2013年与其他宗教合力组织”护家盟”捍卫一夫一妻制。2015年再成立政党”信心希望联盟”,希望透过政治力量重新唤起家庭意识。2017年大法官认为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违宪。2018年经过公投,以超过六成的民众支持通过”婚姻限定一男一女”,”同志婚姻用专法”和”反对国中小同志教育”三项提案。 在1989-2020年间,教会间合作趋势明显,资源整合,共同开展事工。即使神学上较为保守的召会,在1997年李常受去世后,也一改过往闭关自守的态度,渐与主流教会接触往来。台北灵粮堂也宣称其核心价值之一是寻求合一,即“教会内牧区间的合一,各部门的合一,与分堂的合一,与众教会的合一,甚至族群、城市、国度之间的合一”。2012年底,东方闪电在台湾猖獗活动。台湾教会联合起来发表声明,共同抵制异端。在2013年4月为此召开的“台湾众教会联合声明”后续策略及交通分享会的联合会议上,召会和长老会也可以同桌对话,让众教会感觉到合一的力量。灵恩运动与细胞小组的牧养模式结合,使得教会有显著增长。比如台北灵粮堂系统和属于台湾信义会的台北真理堂就是采取这一模式。 根据2017年教势统计报告,台湾基督徒人数(五岁以上)达到1,547,290人,相当于6.9%的总人口数,比1999年的3.43%增加3.5个百分点。人数最多的十个教派是独立教会(474,670人) 、台湾基督教长老会(258,222人)、召会(145,318人)、台北灵粮堂(92,646人)、真耶稣教会(55,813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53,905人)、台湾信义会(28,890人)、台湾圣教会(19,628人)、中华基督教行道会(19,090人)、旌旗教会(17,216人) 。 参考资料:陈宇光「浅谈台湾宣教史」;维基百科;改革宗长老会新竹教会网站;郑仰恩「台湾基督教三波发展潮」;孙琪「简介台湾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2017年台湾基督教教势统计报告
    Free
  18.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12. 中国教会史( 2)民国之后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曾在中国参加过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吗?可以说出其中的差异吗? 2. 你认识曾经或正在受逼迫的中国基督徒吗?请分享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大纲 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与非基运动 四九年后的中国教会 二十世纪中国大复兴 - 宋尚节 - 王明道 - 倪柝声 一、 革命时期 革命运动期间,基督徒及传教学校学生积极支持及投身于运动的行列里,对革命事业贡献甚大。知名者如孙中山、宋查理(宋家三姐妹之父) 、陆皓东、区凤墀、尹文楷、王宠惠、郑士良、杨襄甫、陈少白、史坚如、毛文敏、刘锦州等人,都是在兴中会时期,于广州及香港曾为革命事业出过大力者。而实际参与革命的基督徒人数更多,据统计,单在惠州之役中,基督徒的参加者便占30%。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的情况。基督徒积极参与革命,主要是受到在华的传教士所影响。晚清部分传教士鼓吹并支持变革的进行。他们的思想透过个别接触及传教学校的课授,传递了给中国信徒。此外,中国信徒及传道人透过西学教育,产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兴趣及认识。教会学校也成了革命思想酝酿及宣传之地,教堂因为土地受条约保护,成为革命军放置军火的理想地方。 二、 五四运动与基督教 1919年“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胡适之、蔡元培、李大钊等人都是留学西方或日本的知识份子,深受当时西方科学实证、唯物无神等反传统反基督教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五四”运动民族救亡、反帝爱国的思潮中,充斥着反传统、反权威、唯科学、主实证、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反基督教。在“五四”运动时间,西方基督教差会开办的教会学校,大都不合时宜地以“政教分离”作为理由,不让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表达中国人的民族情绪。这一作法实足以“坐实”民间早已有之的“信了洋教不爱国”、“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流言,引起多数民众对基督教的反感。这种反感。受到某种刺激,就会化为愤怒,形成攻击力量。 三、非基运动 1922年4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将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招致激进的反基督教人士的强烈不满。上海的一群学生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发表宣言并攻击基督教,又通电各大城市,呼吁广大学生行动起来,联手遏止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北京学生成立“非宗教大同盟”,许多大专院校都发表了非基督教声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大革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再次普遍高涨,教会学校的学潮的高涨,促进了非基运动的再起。反教群众拥上街头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分队讲演;一部分人涌进教堂捣乱︰破坏礼拜、围攻教士,甚至以飞石掷击教堂,行动非常激烈。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圣约翰大学学生参加非基运动遭学校反对,几百教师学生愤而建立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1. 对一切宗教(包括儒教、佛教)的批评 –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反理性、反知识的。 –宗教使人逃避现世,只顾来生,因而成为人民的鸦片;减低人民积极面对现实、改变现实的能力。这样往往亦成了统治者麻醉人民的工具。 –宗教在现代社会已无存在的功能,它是过时的产物。 –宗教通常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蔽锢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拒绝接受新知,因而不能进步。 2. 单针对基督教的批评 –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要将基督教传给中国的国家。 –基督教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 –差会在中国拥有大量学校、医院及种种慈善事业,吸引了广大群众。他们即使不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也会因此而有亲英、亲美的思想;最低限度减少了国家精神。 –基督教的排他性尤为厉害,除天主教与更正教势如水火外,不同宗派间也互相攻讦,妨碍了中国人的团结。 四、从抗战开始到内战结束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督教青年会和上海各教会组成“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救死扶伤,安置难民,分发医药和食品;又成立“战区服务全国委员会”,广泛开展慰问将士,征集、输送物资等战区服务工作。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失陷,入城的日军进行疯狂的大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被淹没在滔滔血海之中。一些西方传教士义无反顾地坚持留在南京城里,竭力保护遭难的中国民众,并冒着生命危险用实录、摄影等方法记录下日军屠城的铁证。基督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校长魏特琳在校园中收容了数千名中国妇女,使她们免遭日军的强暴;金陵大学附属医院的威尔逊,是全城唯一未逃走的外科医生,他日日夜夜在手术台前工作,救治了大批的中国难民。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上午,北京等地各英美差会所属教会都被查封。所剩无几的几间教堂都由日本军方派日本牧师前去领导。日本军方为了便于控制,又强迫不同宗派的教会进行合并,结果使教会的数目几近于零。河北一省,只剩下北平、保定和顺德三处教会。沦陷区所有的英美传教士约一千二百人,几乎全部被日本人投入集中营,其中包括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JL Stuart)。英美传教士在集中营里饱受煎熬,不少人因条件恶劣、营养缺乏致病,也有人因身体衰竭而失去生命。伦敦会传教士、曾获1924年巴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四百米赛跑冠军的吕道牧师(Eric Liddell),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中受迫害后因脑瘤致死。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教会生活开始全面复苏。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拘禁的西方传教士绝大多数返回原来的工作场所。中国教会配合抗战胜利的形势,加强了传播福音的力度︰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针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重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发起了“三年奋进运动”;同时,向遥远之地、未得之民传福音的工作积极开展起来,许多基督教青年加入边疆布道的行列。1949年,中国基督教信徒达93万6000人,比抗战前的1936年增长77%;教会比抗战前增长约一倍。圣经公会印行的中文版圣经,仅1946年一年间就分送三百万册。然而,教会这一蓬勃发展的趋势因国内政局的转变而刹车。中国在1949年由共产党执政。从此中国教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49年后的中国教会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前的9月,吴耀宗等五位基督教人士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次年5月,政务院(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次接见吴耀宗等人,启发他们认识到︰中国基督教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不为人民接受,中国教会必须革新。吴耀宗等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撰写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一文,呼吁中国教会拥护共同纲领(代宪法),在政府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设新中国奋斗;并要求西方传教士在短期内离开中国。此文于1950年9月发表,并先后征集到四十万名基督徒(约占全国基督徒总人数的一半)的支持签名。当年秋天,全部约六千名西方传教士开始撤离中国。 2. 三自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要求所有宗教场所必须向政府登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必须加入官方控制的「三自教会」并接受政府的「宗教事务局」的管制与干涉。1950年7月,中国基督新教界的吴耀宗等人联名发表「三自宣言」,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号召教会「自治、自养、自传」,宣称中国教会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1951年4月,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各地教会都派代表参加。会后成立了“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筹委会”,吴耀宗以该会主席的身分成为中国教会的领导人。1954年7月28日,第一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三自会”),作为中国基督教“全国领导机构”。 3. 大跃进:三自教会正式成立以后,在加强反帝爱国、革新改组教会、改造教牧人员思想的同时,又指控一些教牧人员和信徒为反革命份子。1955年,北京的王明道被打成反革命被捕,广州的自由传道人林献羔与同工及部份信徒被打成“大马站反革命集团”而被捕。1956年,遍及全国的基督徒聚会处的许多成员被当作“倪柝声反革命集团”的首要份子被捕(倪柝声本人于1952年4月已被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教牧人员都被送进政治学习班。经过学习,几乎所有教牧人员都批判自我,表示愿意接受政府改造,于是政府就安排他们去工厂、农村从事体力劳动或其他工作。因而教会无人牧养,上海的二百间教会减少了九成,只剩下二十间;北京原有教会六十五间,减少百分之九十四,只剩下四间。 4. 文化大革命: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猛袭神州大地,全国城乡所剩无几的三自教会全部被“红卫兵”冲击摧毁或勒令关闭。在长达十年的社会大动乱中,中国所有的基督教教会和机构都被打翻在地︰教堂被查封,教产被掠夺,圣经和属灵书刊被当作“四旧”(指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旧思想)之物而投于烈火;许多教牧人员和信徒被打成“牛鬼蛇神”而遭到批判、斗争,有的被关进监牢或押送劳改、流放。中国教会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逼迫是教会历史上空前苦难的一章。197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现代化”,政府对宗教比较宽容。 5. 改革开放与天安门事件: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后的二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带给中国社会相当大的变化。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使中国百姓产生了信仰危机,转而对福音开放,大批经历文革创伤的人,在国内或国外听到福音后很快地信主。1979-1989年期间,也可以说是开荒布道的十年,虽遭逼迫、压力,福音仍不断拓展。1989年因六四天安门事件,使得当代知识份子对福音开放。原本中国知识份子力求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寻求民主改革,在「六四」之后,中国知识份子不再对体制内的改革抱持幻想,开始思考基督教在西方民主、自由、法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考虑中国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可能性。 6. 宗教政策收紧: 2012年,习近平执政以后,中共提出“基督教中国化”,开始收紧过去稍微开放的宗教政策,除了加强取缔家庭教会之外,逼迫也扩大到三自教会,大量三自教会教堂顶部的十字架被拆除。据统计,2014到2015年仅浙江省被强拆教堂50多座,拆除十字架1722座;2018年河南省有7000座教会的十字架被强拆。2018年2月1日,中共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允许中国基层政府可以随时查封家庭教会。3月28日,由中共控制的“基督教全国两会”发布《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其核心思想要求基督徒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严令宗教神职人员讲道必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信徒的头脑和日常生活。同时,在中国全面停止在网上公开贩售圣经。 六、中国大复兴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会经历了一场属灵的大复兴,其中的领袖人物包括宋尚节、计志文、倪柝声、贾玉铭、王明道等人。他们持保守的神学立场,高举圣经权威,讲道信息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他们特别强调个人的重生得救和认罪悔改,注重成圣追求,关注实际生活和道德问题,使教会复兴之火烧遍大江南北。 一九三四年,宋尚节(左)、王载(中)和倪柝声(右)在上海合影 1. 宋尚节 宋尚节(John Sung, 1901-1944年)是中国最伟大的布道家,人称他为「中国的卫斯理」。他在二、三十年代的复兴运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只影响了中国,也遍及台湾和整个东南亚。他激动、强烈的讲道,以及严厉的教导,曾带领千万人归向基督,学者也普遍把中国教会的增长归功于他。 宋尚节的父亲宋学连是福建莆田美以美会(现在称为卫理公会)的牧师。宋尚节很小的时候(小名天恩),就有在晚上或者他父亲生病时候代替讲道的经历。人们称他为“小牧师”。1927年,宋尚节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得到化学博士学位。接着进入纽约协和神学院读书的时候,经历到圣灵的浇灌。那时协和神学院是自由派,他逢人就传福音并警告神学院的讲师要悔改,校长认为宋尚节发疯了,于是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193天中他把圣经读了四十遍。 1927年11月他乘船返回故乡。当中国的海岸线渐入眼帘时,宋尚节衡量他的选择。有化学博士证书在手,他可轻易在祖国取得大学教授的教席︔或是如多年前所许下的诺言,奉献为上帝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把手探入行李箱,找出八年来在美国所赚得的学历证书和奖状,他抽出博士证书放在一边,他知道这是父亲会引以为傲的一然后把其余的带到甲板上,扔入海中。当证书飘落海面,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是他向福音的委身。从此以后他没有事业、没有声誉、没有荣耀︔他人生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上帝赢取人心。当他登上岸时,不再是化学博士宋尚节,而是宋传道。 在接下来的15年里,宋尚节全心全意实践承诺,在故乡兴化开始传道,然后加入伯特利布道团,把福音传给东北、南北各省分。有人估计这布道团在第一年里就接触了超过40万人。几年之后,宋尚节决定离开团队,作个独立、巡回的布道家。1935年起,宋尚节把传福音的禾场扩展到更远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尼和台湾,曾五次拜访东南亚。这些国家的众多教会都把属灵复兴归功于宋尚节。他激烈的讲道方式重锤出击,对付罪恶不留余地,绝不含糊。对他而言,「主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的祷告是不足够的,他挑战听众为特定的罪行悔改,并且加以改正。他的讲道常让许多人羞愧地流泪,公开承认罪行。在某些教会里,他甚至指责教会的领袖和牧师,强调他们也犯了罪,不惜得罪他们。他也以戏剧和表演天分闻名。除了用自创比喻和分享真实故事来说明其重点外,他也会亲自扮演圣经人物的角色。有一次他甚至把一副小棺木放上台然后自己跳进去,以此强调财富不能拯救人脱离死亡。他的讲道也常常会以唱诗或祷告来做结束。 「一根蜡烛两头烧」的生活方式对宋尚节的健康造成影响。肠结核使他身体衰弱,加上繁重的传道行程,他在1944年8月18日去世,享年只有42岁。在当时,他已得到「中国的施洗约翰」的雅号,又有人称他为「中国的约翰卫斯理」。许多人把亚洲的属灵苏醒归功于他孜孜不倦地事奉。有人估计,超过十万中国人因着他认识主,数以千计的人听了他的讲道和教导后,重新献身给主。今天,东南亚许多教会仍然对他的造访津津乐道,指出他的讲道如何复兴他们的社区,带领数以千计的人归向耶稣基督。 2. 王明道 王明道(1900年7月25日-1991年7月28日),北京人,20世纪中国家庭教会的代表人物,主张基要派神学,重视圣经的教导和基督徒生活,反对自由派神学,斥责教会与世界中的种种罪恶。 1900年7月25日,王永盛(王明道)出生在已经被义和团围攻了一个多月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内(那里躲避了几千名前来避难的中国基督徒)。当时父亲王子厚携着怀有身孕的妻子和长女,由于义和团攻击猛烈,使馆区岌岌可危。王子厚唯恐落入义和团手中,撇下母女二人和尚未出生的孩子,在花园中自缢身亡。庚子之乱结束以后,其母带着姐弟三人艰难度日。在动乱中的孤儿寡母欲谋生计实在不易,王明道童年时经常忍饥挨饿,故身体孱弱,经常生病。在其生长的大杂院里,皆为社会下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故其从小就体会到社会丑陋及人心之险恶,从而也造就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王明道当时所处的年代正值内忧外患,他怀有一颗爱国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个政治家,救国救民。但不久他内心强烈感受到神的呼召,他的内心经历痛苦挣扎长达三年之久,因为要成为一个“高尚的”政治家和成为一个“卑微的”传道人,这两者间毕竟相去甚远。1918年6月的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他的性命,当时他唯有向神悔改以求得医治。他说:“如果我的病不能痊愈,我承认我应该死;但如果神存留我的性命,我再不敢抗拒神了”1920年夏天,王明道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野心,顺服神的呼召,决心以“明道新民”为己任,做一个“人心改革家”,拯救人的灵魂。此后,他改“永盛”之名为“明道”,意为“愿神用我在这黑暗邪恶的世界上,证明他的真道”。1925年初,王明道在自己家中开始了家庭聚会,亦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道。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全国二十四个省,在三十多个不同宗派中讲道。 王明道嫉恶如仇,放胆直言。他最认同耶利米先知,因为耶利米在当时的社会里面斥责罪恶,也同时攻击那些假先知。王明道攻击最多最猛烈的,是那些受西方自由主义神学影响的“不信派”。他在教会路线上强调,“教会是重生的团契,所以要生命改变的人,才可以行浸礼”。因此,从1933年到1949年十几年里,他牧会的基督徒会堂受浸信徒总数不过570多人。王明道认为教会要尽量地简朴,因此他的聚会没有诗班,没有牧师,不搞募捐,不传奉献袋。也不庆祝圣诞节,他认为庆祝圣诞节是没有意义的。不随便请外人来讲道,不参加社会关怀,不参加教会的合一运动。他主张政教分离,在日本统治时代他拒绝参加日本组织的”华北基督教联合促进会” ,1950年代,他也拒绝参加三自教会,因此受很多恐吓跟灾难。 1949年,国民党政府被推翻,共产党接管政权。在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教会内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控诉运动,控诉“帝国主义传教士,及其在中国教会的代理人”。西方传教士被全盘否定,中国各教会和机构的领袖和传道人多遭批判和整肃。王明道坚持两条基本的原则: –神是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上的一切权威都出于他。信徒因为顺服神,所以顺服地上的掌权者。 –政治与宗教分立,不应彼此干预。他指出:“掌权的人所发的命令如果与神的旨意不相冲突,我们应当为顺服神的缘故而服从他们;但他们的命令若与神的旨意不合,我们便只能顺从神,却不能顺从人了” 他称三自为“不信派”“犹大的门徒”,并且坚决拒绝与他们合作。分别与吴耀宗和丁光训等三自领袖进行辩论,坚持“信与不信的,不能同负一轭”的立场。1955年8月7日主日崇拜聚会上,王明道最后一次讲道,题目是“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当夜凌晨,王明道与妻子刘景文被捕,控以反政府的罪名。 起初,王明道被判刑十五年。由于惧怕被枪毙,王明道竟否定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1956年9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特别集会上,王明道作了题为“自我审判”的检讨,承认自己是一个犯过许多罪的反革命分子。之后,王明道获得释放。在释放前,王明道签署了一份悔过书并立功赎罪计划,保证出狱后,带领基督徒会堂参加三自爱国运动。 由于严重的精神折磨与摧残,获释后的王明道精神几近崩溃。他时而说自己是彼得,曾多次否认主的名;时而说自己是犹大,出卖了爱他的主。无时无刻不受着良心的谴责。一年多后,他的精神渐渐复原。最后在良心的催促下,他与妻子自动走进公安局,否认先前的悔过书,否定所加给他的罪名。1958年4月,夫妇二人再次被捕下狱。王明道被判处无期徒刑,刘景文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979年11月,由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政府决定释放王明道。但当他看到释放证上注明他是反革命罪犯时,他不肯走出监狱。他坚持说:“在上帝面前,我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但在国家的法律面前,我从未犯过任何罪。” 1979年12月29日,山西省监狱当局使计,叫他搬到监外三间房居住,如此将他诱骗出监狱。1980年1月,其子王天铎赶去山西,将他接回儿子家同住。至此,为了信仰和良心的缘故,王明道共度过长达近二十三年的牢狱生涯,其妻刘景文也付上了十八年的牢狱代价。 1988年4月23日,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在香港宣道会滕近辉牧师的陪同下,特地到上海看望了王明道。在讲述受苦经历时,王明道引用启示录2:20节的话“你务要至死忠心”。 1991年7月28日早晨,王明道为主耶稣基督忠心至死。 3. 倪柝声 倪柝声(Watchman Nee, 1903年11月4日-1972年5月30日),是少数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基督徒。他将中国基督教新教早期福音的性质转为追求属灵生命经历的阶段。他写的代表著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和《属灵人》对很多基督徒产生重要的影响。 倪柝声的祖籍为福州,出生在广东汕头。出生后父亲给他取名叫“述祖”,即“光宗耀祖”之意。但他信主后,即改名为“柝声”。“柝”,即当时更夫手中敲打的梆子,“柝声”,即唤人警醒的“更梆之声”。他以此明志,要做一个时代的晨更守望者,以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倪家是福州地区最早皈信基督的家庭,到倪柝声这一辈已是第三代基督徒。其祖父倪玉成是美国公理会的牧师,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华人牧师之一。为闽北三大名牧之一。 倪柝声从小就表现出其过人的聪明才智,调皮、好动的性情,以及组织与领袖才能。1916年,他进入英国圣公会所创办的福州三一书院( Trinity College)初中部读书。1920年非基运动和教会内的一些现象给他带来负面影响,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牧师”和“基督徒”。直到他参加了女布道家余慈度女士的布道大会,他的生命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倪母只是一个挂名的基督徒,每天热衷于梳妆打扮,沉溺于打牌等享乐。在余慈度布道会前不久,因家中她所珍爱的一只花瓶在孩子们玩闹中被打碎,她错误地认定是倪柝声干的,并且在怒气中重重地责打了他。但就在这次布道会上,她深深地被余慈度的讲道所打动,回家后,她放下长辈之尊,抱住儿子痛哭,真诚向他认罪悔改。此举让倪柝声大受震动,心中不禁纳闷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发生如此之大改变。于是第二天,倪柝声随母亲一道前往布道会聆听余慈度的讲道,因圣灵作工,他内心大受感动,悔改认罪,真心接受基督,并决志放下一切,立志做个传道人奉献自己来跟从主。 倪柝声在三一书院时,热心向同学们传福音,领人归主。他还把许多同学的名字一一列在自己的本子里,每天为他们祷告。因此他被人嘲笑为“传道先生”。但他不以为意,继续祈祷传道不止。结果,到他毕业时,在他所列70名学生中,除一人外,其他皆受感归主。对倪柝声灵命成长影响最大的当属来自英国的自由传教士和受恩(Margaret E. Barber)。不久,倪柝声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如王峙和王载兄弟、王连俊、缪绍训和陆忠信等人,他们不仅仅在学校内传福音,还经常敲锣打鼓地到街上去布道、唱诗及散发福音单张。自1922年起,他们在王载家里开始了定期的祷告和查经聚会,并且举行“擘饼”聚会以记念主耶稣的受死。因人数不断增多,以致王载家容纳不下,他们就在福州租了房子作为聚会场所。 1924年,由于在教会观与教会实践诸多方面的看法不同,倪柝声与王载分手,各自按着自己的领受,走上不同的事奉道路。倪柝声离开福州,分赴中国各地主领奋兴聚会,并且还到南洋和日本等国布道。1926年倪柝声不幸染上严重的肺结核,在无锡卧床休息静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教会历史上属灵伟人的著作,特别是那些神秘派、敬虔派和弟兄会的属灵作品,酝酿出的第一部著作《属灵人》。1927年底,倪柝声来到上海,与同工李渊如、汪佩真和祝康宁等人在汪佩真家中聚会。在倪柝声领导下,聚会人数迅速加增,于是他们就在哈同路文德里租了房子开始聚会,称“基督徒聚会处”。倪柝声坚持建立不属任何宗派一地一方的教会,设立不受薪,完全“过信心生活”的使徒,使徒的责任是宣道和建立教会,而各地方教会则由长老来治理。受其影响,许多信徒脱离原来的宗派教会,加入到地方教会,因而引起一些西方传教士以及宗派教会的不满,甚至称他们为“偷羊者”。 由于倪柝声无论是在解经、组织与领导能力上都十分杰出,无人望其项背,他在国际、国内声望日隆,聚会处各项事工发展蒸蒸日上之际,却在四十年代“生化药厂”的问题遇到打击。倪柝声之弟倪怀祖为化学家,创办生化药厂但不擅经营管理,于是倪柝声就接下了经营药厂之责任,渐渐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上,教会事奉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造成教会同工和信徒对他的不满与疏离,上海聚会处的几位长老于1942年底决定革除倪柝声的会籍,倪柝声将此视为神的管教而默认接受,停止了一切事奉,且一直没有参加任何地方教会的擘饼聚会。 1948年4月,倪柝声重新回到上海聚会处,在众长老面前,他承认自己过去的失败,受到众人的接纳与欢迎。此前此后,倪柝声推出“耶路撒冷模式”,使徒握有更大的权责以及强调会众对教会权柄的绝对顺服;同时他推行“福音移民”的主张。所谓福音移民,就是有计划的派遣成批的同工或信徒,去福音未达之地,拓展新的领域,建立教会。倪柝声宣讲“交出来”的信息,倡导信徒依“耶路撒冷模式”把一切都交出来,供使徒们调遣使用,倪柝声首先把生化药厂交出来,作为教会公产,福州和上海教会的同工与会众纷纷把自己的工厂和产业交出来,教会的财产因之剧增,在教会中造成很大震撼,也造成一些地方教会的反感和分裂。1949年聚会处信徒人数达七、八万人,占全国总基督徒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一阶段可谓基督徒聚会处的黄金时期。 1948年共产党将要接管政权似已成定局,倪柝声与其同工们面对教会可能遭遇的困难已做最坏的准备,指派一些同工移居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国家。1950年中国政府开始土地改革,倪柝声和主要同工发动信徒32782人签名,要求保留聚会处在鼓岭的房产土地,但倪柝声基于教会要在新政府取得'合法'地位和宗教自由的考量下,没有经过众人同意,擅自决定把3万多人的签名作为教会决意加入三自教会的签名。1952年4月,倪柝声在去往东北处理生化药厂事务途中,被公安人员逮捕。被捕后并未被立即判刑,直到1956年6月,他才以多项政治和经济罪名被起诉。在正式宣判之前,由宗教局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组织发动各教会信徒对倪柝声进行控诉和批判,上海以及全国各地聚会处凡不妥协的负责同工系遭整肃或监禁,聚会处教会遭到沉重的打击。1954年底,上海聚会处正式表示,要改变倪柝声参加三自的决定,退出三自并宣布再次革除倪柝声会籍。 1956年6月21日,倪柝声被作为所谓“倪柝声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在全国各地举办倪柝声反革命集团罪证展览会,揭发其在政治上和个人道德(玷污二位女同工和生化药厂的财务问题)的罪证。到1967年十五年期满之时,倪柝声没有被释放。直到1972年6月1日,经过二十年的牢狱生涯之后,有消息传出,他死于安徽白茅岭劳改农场。当其亲属前往农场善后时,该农场官员向她们出示一张发现于倪柝声枕头下的字条,上面写着:“基督是神的儿子,为人类赎罪而死,三日复活,这是宇宙间最大的事实。我因信基督而死。” 1949年李常受被派往台湾发展事工, 15年内拓展至四万多人,自六0年代末期开始,教会分裂导致许多主要同工(如美国的江守道、王国显、香港陈则信、台湾的林三纲、邵遵澜等)脱离李常受主持的聚会所,成为独立教会。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中国教会史」 ;灵命日粮梁家麟「福临中华」;李亚丁「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中华福音神学院教牧博士论文庄百亿着「倪柝声事奉生命中的缺失对今日传道人的鉴戒」
    Free
  19.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11. 中国教会史( 1)唐朝-清末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如果有人对你说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你会如何回应? 大纲 - 唐朝大秦景教 - 元朝也里可温教 - 明清天主教 - 马礼逊 - 戴德生 - 不平等条约与宣教士 一、 基督教第一度来华- 大秦(罗马)景教 1. 最早将福音传来中国的,是「聂斯托流派」的基督徒。当时约为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六世纪初),到了唐朝达到巅峰,被称为「景教」。聂斯托流是428-43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反对过度强调基督的神性。他认为基督的神、人二性相连,非相融为一,马利亚也不能被称为「上帝的母亲」。他被抨击为主张基督拥有两个位格,遭「以弗所大公会议」定为异端,但后世获得平反。其跟随者被称为「聂斯托流派」,就是今日的「东方亚述教会」。 2. 唐朝贞观年间,传教士阿罗本将景教传入中国。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在长安城中建寺一所,并允许阿罗本传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显示,太宗在长安城为景教建寺后,高宗李治又继续在各州建立景寺,乃至有碑文所说“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传道人也有数十人。自此,景教在唐朝顺利发展了200多年,直到845年唐武宗禁佛教。在此期间,景教受到多位皇帝的特别待遇,许多大臣如房玄龄、高力士、郭子仪等皆奉命招待,与景教发生密切关系。后人认为房玄龄和郭子仪很可能是景教徒。 景教在中国演化时,大量融合佛教概念,例如《四福音》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称呼: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卢珈法王、马可是摩距辞法王、约翰为瑜罕难法王。此外,教堂叫作「伽蓝」(或「寺」)、教士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上帝耶和华的称呼则取叙利亚文音译,叫作「皇父阿罗诃」,亦有按照道教术语,以「天尊」称之;耶稣则以弥赛亚的称号,唤作「皇子弥施诃」 。 唐武宗灭佛时,景教也受波及,从此衰微。 藏经洞(位于敦煌莫高窟内)所出唐朝景教「基督像」绢画残片复原图,具有佛教色彩 3. 杜甫与景教:杜甫的诗《赠花卿》描写他听完景教赞美诗歌之后对诗歌的感慨,也是和景教信徒交往的纪录。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 吕洞宾与景教:一般认为,吕洞宾的原型,就是吕岩(吕秀岩),大约是中唐时代的人,他是大秦景教 流行中国碑的撰文者。道教《太上敕演救劫证道经咒》是道教经典《吕祖全书》中的一篇赞颂,吕祖即为吕岩。近千年以来将其中的四段灵章视作以梵语书写而成的「咒语」,近年来古叙利亚文的学者认出内容其实是景教的赞美圣诗。 原文 大慈悲,救苦难,唵哪唎啰哞哆嘛娑诃! 大慈悲,救苦难,唵吗唎哆都堵囉娑诃! 大慈悲,救苦难,唵㖿哩哞苏唎哆陀密娑诃! 译文 诚哉,基督(弥赛亚)是从诸天降临者! 诚哉,神圣主宰护佑此耶稣! 诚哉,让我们高举赞美基督(弥赛亚)的形象! 二、 基督教第二度来华- 元朝也里可温教 1. 也里可温是蒙古语,即希伯来文「上帝」(Elohim)的转音。换言之,也里可温就是「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的意思,这是元朝蒙古人对基督徒的总称。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包括了聂斯脱略派的景教、及罗马天主教。十三世纪时,欧洲十字军东征中亚,适逢蒙古大军西征中亚,在「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的想法下,以及唐代景教流传下来关于中国的资料的鼓励,罗马教廷于1245年至1253年间向蒙古派出道明会及方济会宣教士作联络工作。1254年,方济会宣教士吕柏克到达上都进行宣教,但未能成功。 2.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托两位来华经商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返回欧洲时向罗马教廷提议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和科学家前往中国,然而最后只有几名宣教士和商人自愿前往,但他们在途中遭遇战争,宣教士折返,只有意大利商 人到了中国,其中一个商人的儿子马可波罗根据途中见闻写了 一本书,就是”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 3. 1289年,教廷再派方济各会宣教士孟德高维诺前往东方各汗廷。1293年,孟德高维诺到达元大都拜见忽必烈,并获准在大都宣教,由是开始了元代基督教在华传教之历史,他在大都建造三座教堂,1305年曾为6000人施洗。1328年,孟德高维诺死于中国,当时全中国内有信徒三万人,可见其盛况。 4. 也里可温教的信徒大多来自高加索的阿兰人(元朝称色目人),他们随同蒙古人入主中国,在朝廷担任要职,使得元朝的皇帝对他们多所恩待,除大量捐助外,也允准向佛教徒传教。但因蒙古人与汉人甚为对立,统治阶层的信仰不能广泛地吸引汉人,因此基督教信仰未能植根中国。 三、 基督教第三度来华- 明清天主教 1. 最早来华的天主教宣教士,是1583年(明神宗万历11年)抵华的耶稣会宣教士利玛窦。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学中文,通晓中国经典,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带领中国官员信主,如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瞿式耜等,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 2. 面对着改教运动所造成教义及信仰上的严重冲击,天主教在十六世纪成立的耶稣会来进行改革。耶稣会除了奖励学术研究,积极对抗当时反对天主教会的抗议宗之外,又积极发展海外宣教工作。耶稣会创办人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的跟随者之一的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在修会设立才十二年后,已尝试叩开中国的福音大门。1552年,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葡萄牙使团想参见明朝皇帝。但使团在马六甲被长官亚戴德扣留。于是他决心独自前往中国,同年8月,他把距离中国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属于台山)作为基地,计划偷渡入境。但是,答应帮助他们偷渡的中国商人反悔,迟迟不来。同年12月3日晨,沙勿略因疟疾病逝于岛上,年仅46岁,未能达成进入中国大陆的心愿。 沙勿略 3. 汤若望:1644- 1662年,是明清两朝交替期。耶稣会士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动乱时代,并得到新朝代统治者的重用。年轻的清顺治皇帝,对负责整顿历法的德国籍耶稣会士汤若望特别敬重,称呼他为“玛法”(满洲话︰父亲)。顺治帝任用汤若望为第一任钦天监监正,南怀仁为其助理。他们依照天主教教廷理论及西洋天文学制定新历法,主张地圆说,太阳绕地球运转,地球大、太阳小,杨光先对天主教的强烈反感,写《摘谬论》、《辟邪论》等文章加以驳斥,并屡次上疏称汤若望等妄言惑众、意图谋反,必须将天主教信徒“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他表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即位,政权掌握在鳌拜等保守大臣手中,他们重视杨光先的意见,交由礼、吏二部会审。康熙四年(1665年),议政王等定谳,判决汤若望“凌迟(肢解)”的酷刑,南怀仁流放。史称“康熙历狱” 。不料,康熙四年四月初一日在朝廷上正式定案宣判之时,忽然发生强烈地震,保守大臣大惊,改判汤若望“监候斩”(死缓)。此后三天,北京地震不断,人们不敢进屋做事睡觉,人心惶恐不安。太皇太后出面,令立即释放汤若望;但同案受牵连的李祖白等五名任职于钦天监的中国官员被冤杀,“历狱”也未平反。次年,汤若望去世。 汤若望 4. 南怀仁:历狱后,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但他自知天文学学识远远不足,于是上疏请辞。结果清廷非但驳回他的辞呈,反将其提升为钦天监监正。1668年,年方十五的康熙皇帝察觉钦天监的历书有误,并将钦天监所进的历书交给南怀仁审订,南怀仁很快就抓准这个机会抨击杨光先。因事关国朝天命,康熙帝亲自处理。他令朝中的大臣会同杨光先、南怀仁等人在紫禁城午门等处测验日影,结果证明南怀仁的预测较准。此后,康熙帝便任命南怀仁治理历法,并恢复了以西法为基础的《时宪历》,传教士以当时欧洲的历法技术融入中国阴阳合历框架的农历也因而流传至今。南怀仁复指控杨光先当年依附鳌拜,援引吴明烜诬告汤若望谋叛,致使李祖白等无辜被戮。结果杨光先被判决处斩,康熙帝以其年老准其罢官还乡,死于途中。 南怀仁 5. 礼仪之争:1700年,中国教会兴旺发达,信徒已达三十万人。耶稣会士了解中国文化,知道孔子不是中国的上帝,孔庙是学者聚会的地方;认为烧香、祭祖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对先人的尊崇和纪念。因此他们主张对中国祭孔和祭祖采取包容态度。道明会和方济会的修士对耶稣会士的这些做法大为不然,于是将此事上报教皇,引起一场“礼仪之争”。争论初期的几位教皇基本上同意耶稣会士的做法,但反对的言论越来越激烈,也就逐渐使后来的教皇改变了立场。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禁止耶稣会在中国传教活动中的变通办法,同时派多罗主教来中国,希望中国方面对这个文件有所谅解。1705年4月,多罗到达北京,康熙皇帝先是以礼相待,后来见他对自己的意见不肯稍有迁就,就下了逐客令。1706年,康熙皇帝下达一道圣旨,宣布凡传教士必须持有朝廷准许传教的印票,并同意使用中国礼仪,才准传教。耶稣会士将这道圣旨转呈教皇,希望对1704年的文件有所变通,然而教皇格来孟不仅重申1704年的文件有效,而且发布新的指示,强调说凡是不绝对遵守1704年文件规定的人,将被开除教籍。康熙皇帝没有得到教皇让步的任何表示,就于1722年去世。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本来就不赞成基督教,后来因其政敌有基督教的背景,对基督教就更加痛恨,于是下令进一步严禁基督教,以至于日后更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做起。 6.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最早来华的更正教宣教士,是1807年(清嘉庆12年)抵华的英国人马礼逊。马礼逊1782年生于英国,15岁时悔改重生。1807年(25岁)被伦敦宣道会按立,差他往中国宣道。那时他祷告:「求神将我置于困难最多,和从人类眼光中看来,最难成功的布道区域中。」他在出发前,先学习中文和一些天文及医学知识,希望效法利玛窦,借此顺利进入中国。1807年(清嘉庆12年)初马礼逊自英国启程前往中国。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伦敦至广州航线,公司为避免得罪禁止基督教的清朝政府,拒载宣教士。马礼逊只好先到纽约,再绕过南美洲到美洲西岸,然后转往广州,全程花了九个月。当纽约船坞公司职员知道他将前往中国宣教,便以轻蔑的口吻对他说:「马礼逊,你以为凭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五千年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吗?」那时马礼逊回答了一句有名的话:「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这样的信心,于1807年9月抵达中国。到了广州,他却不能进行传教,就隐居了一年,苦学中文。那时的中国政府,不准华人教授洋人中文,违者处死,更严禁向华人传福音。英国当局,也拦阻马礼逊传道。当时受聘教授他中文的老师,常身怀毒药,预备一旦被察觉时,即服毒自尽,免得身受酷刑。 1809年马礼逊获聘为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译员,从此才得合法居留。这时马礼逊开始将圣经翻译为中文。1812年(嘉庆17年)清政府再颁禁令:「凡刻印基督教书籍者处死。」因此,马礼逊的译经与刊印工作,是冒极大的危险,必须秘密进行。但1813年中文新约圣经终于出版。1814年,马礼逊和同工米怜(William Milne)在马来西亚的麻六甲,设立了一座印刷所,印行了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杂志介绍西方科学、法律和一些新知,也讲述圣经和教义,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圣经的教义有些了解。1818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麻六甲创办「英华书院」,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并栽培后进的来华宣教士,是华人的第一所洋学堂。1823年(道光3年)马礼逊所译的新旧约圣经出版,名为《神天圣书》。这是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圣经,以直译的方法翻译,忠于原文,严谨贴切,对后来的译本影响很大。 马礼逊的第一个果子名叫蔡科,成为首先承认主名的华人基督徒。协助印刷圣经的,有一名刻木版的工人,名叫梁发。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清廷的禁令,成为最早期信徒之一,后来并作了第一位被按立的华人牧师。马礼逊在华传道27年,只见到10人受洗归主,但每一个果子都是诚实坚贞。1834年(道光14年),马礼逊病逝于广州,年52岁。三年后,一位宣教士将梁发所写的九万字《劝世良言》,分发给广州考场的考生,其中一位是屡次落第的洪秀全。后来他加以细读,加上异梦,遂发展出一套新的宗教,用来倡导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倾覆了满清。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米怜(William Milne) 《神天圣书》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圣经 梁发:第一位被按立的华人牧师 6.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戴德生生于英国,父亲是卫理宗的平信徒宣教师。他年少时一度离弃了父母的基督教信仰, 17岁时读到一本传教小册后,决心归信基督信仰,同年12月决定献身为宣教士,去中国宣教。接着他加入「开放弟兄会」,学习中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也担任医疗助理,开始学习过信心生活。1853年9月,21岁的戴德生受「中国传教会」派遣,前往中国。翌年(咸丰4年)3月抵达上海,当时太平军正和清军在上海激战。不久戴德生决定改穿中国衣服,并蓄起辫子,吃中国饭,表明尊重中国文化,与当地人认同,以减少隔阂,消除冲突。当他把这新观念付诸实践的时候,在外国人的圈子里,引起相当大的冲击。他在中国待了六年,在上海、汕头、宁波等地传道,并娶了妻。 1860年(28岁)他返回英国休息,并充实医学训练,为期六年。期间他到处传递对中国宣教的负担,并深刻思考宣教的策略和方向。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宣教士可以自由到内地传道。但大部份的西方宣教士,仍然集中在沿海地区,中国内地11个省份未有宣教士踏足。 1865年(33岁)戴德生成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呼召愿意到中国内地的宣教士。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希望中国每一个省份,都至少有一对宣教士驻点。内地会后来成为「信心差会」跟世界内地宣教的榜样。内地会的「信心原则」,就是凭着信心,按照神的呼召,去做要做的工作。经费上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不公开向人募款,而让神感动人来帮助他们的需要。刚成立的内地会对外标榜的是超宗派,十五个传教士中,分别来自浸信会、循道会、长老会、圣公会。在航行中,戴德生犯了一项严重的错误。戴德生成立内地会时,在轮船出发之前,他在各地的聚会中,口口声声说内地会没有任何宗派背景,每个宣教士在涉及宗教的特殊教义和原则时,有取舍的自由。在同行的宣教士中,有两位姐妹——玛丽•包耶(Mary Bowyer)和珍•麦克琳(Jane McLean)——原属圣公会,戴德生在兰花号上,说服他们受浸礼,因为他一直以为受滴水礼是无效的,他认为受浸时必须全人浸在水里才有效。但是圣公会施行的是滴水礼。戴德生企图改变圣公会的传统,违背了他先前强调的超宗派立场,这件事引发圣公会宣教士勃然大怒,几乎毁掉了内地会的前途。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戴德生决定在内地会成立了圣公会分部,后来加入内地会的剑桥七杰中,有三位宣教士后来被擢升为圣公会的主教。 1866年(同治5年),戴德生夫妇带着四个孩子,率领16名宣教士到达中国杭州,以此为基地,迅速扩展到浙江许多城市,特别是南部的温州。之后再扩展到江苏扬州。1868年扬州有人鼓吹驱逐洋教,结果内地会被八千至一万人包围。暴民手拿刀棒,投掷砖块,闯进屋内,抢劫财物,殴打宣教士。有人放火烧屋,墙壁倒塌。戴德生的怀孕妻子,在跳楼逃生时受伤,有人被砖块击中脸部,几乎终身失明。后来英国政府为此派出多艘军舰到镇江港外示威,要求清朝政府惩凶、赔偿,此事件称之为「扬州教案」,整件事是以满清政府公开道歉以及扬州知府被革职结束。事后泰晤士报在社评中抨击中国内地会,说早期的使徒和宣教士从来不依赖军舰和武力去宣扬基督的福音;但内地会竟动用枪炮威胁中国内地的城镇,许多基督徒和至亲好友转而攻击戴德生,并停止对内地会的奉献。 20年后(1885年),内地会宣教士达到163名,包括著名的「剑桥七杰」,他们的见证激励更多人献身来中国宣教。戴德生经常在欧、美两大洲奔波,招募宣教士。到了1900年,内地会宣教士人数达到800人,占全部新教宣教士的三分之一,成为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宣教差会。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之乱,两万多名中国信徒(天主教18,000人,新教5,000人)被杀,内地会有58名宣教士和21个孩童殉难。戴德生身在瑞士,听到这些消息,内心忧伤,深受刺激。内地会宣教士虽然横遭残杀,却毫无怨言,不复有往年扬州事件的强烈反应。他们不说一句怨言,更不言及报仇、赔偿之类的事。所有内地会的同工,遵照戴德生的规范,吃苦耐劳,甘冒生命危险,一旦受到迫害,不向母国政府投诉。戴德生去世前(1905年),内地会的宣教士已增至828名,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北欧国家,散布在中国18个省份,北至蒙古,西北到新疆,西南至云南。信而受浸者达2,500人。1939年以前,内地会同工所施浸的人数已达到20万人。 1885年的戴德生 戴德生夫妇带着四个孩子,率领1 6名宣教士到达中国杭州 中间的老人为戴德生 剑桥七杰 7. 中国传教士的工作 •布道:主要形式是街头宣讲、巡回布道和散发传单,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传教士所讲的福音很难打动人心。 •教育:1818年马礼逊开办英华书院; 1875年的中国,共有教会学校八百所,主要是小学,学生有三万人。到了1899年为止,教会学校已发展到1766所,其中已有许多中学,大学也有了五所。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几乎每一间教堂的附近,就必然有一所新式学校,同时也开办女子学校。1918年,全中国共有教会学校13,000多所,学生超过三十五万人。 •医疗: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设立的中式医馆; 1834年,伯驾在广州行医,为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的正式开始,他在次年办起的“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到1914年,在中国的教会医院里,有外籍男医生300人,外籍女医生135人,外籍护士112人,华籍医生94人,门诊治疗达213万人,接受住院治疗为12万7000人。 •社会福利机构:1840年德国差会巴陵会在香港开始的孤儿院, 1874年北京穆雷希尔盲人院的建成,1887年登州出现的聋哑学校,1891年圣公会傅特医生在广东北海伦敦会普仁医院中附设麻疯病院,1898年嘉约翰在广州芳村建立疯癫病院。 •出版报刊和书籍:中国第一份民办报纸是马礼逊、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 Allens)主编的《万国公报》。该报着重介绍西方的最新知识和思潮,并发表鼓吹现代化和政治体制变革,为当时关心国是、忧心大局的各界人士争相阅读的报纸,张之洞、曾纪泽和光绪皇帝经常阅读该报,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万言书》在此首次发表;基督教的出版机构主要是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主持的广学会,通过编译西书,介绍西学、鼓吹新政,启迪民智,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国建立三个历史阶段中都有领导思想新潮流的作用。 8. 不平等条约与宣教士 •当基督新教在第十九世纪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面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挟着工业及科技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的优势,以压倒性的力量爆破中国的大门。面对着强列的入侵,中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让步,自南京条约始,不断与西方各国缔结多条不平等条约,除了割地赔款、丧失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性已受到严重的危害。国人所感受的屈辱感和亡国感是可以想像的。 •宣教与不平等条约缔结的关系: - 宣教士参与了条约的制订; - 宣教士参与外交事务与日后的中外谈判; - 宣教士大多肯定列强以武力侵华的作法。 • 1842年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传教士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担任英方翻译。中国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五个通商口岸供洋商来华贸易;洋人取得了不受中国司法管辖的特权(领事裁判权)。 •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传教士眼科医生伯驾(Peter Parker)担任美国公使顾盛的翻译。准许洋人租赁民房或土地建立医馆、礼拜堂或坟墓,传教士第一次从不平等条约中取得了传教权。 • 1858年英法联军后的《中美天津条约》:传教士卫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s)和丁韪良(WAP Martin)担任翻译,第29款为传教保护条款。 • 1858年英法联军后的《中法天津条约》:第九款写道︰ “凡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奉天主教而循规蹈矩者,毫无查禁,皆免惩治。” 1860年,法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中法续约》(《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然而,在该条约的法文本中却没有这样的话,是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狄拉玛欺负中国代表不𢤦法文而自己添加。 •教案:凭着传教保护条款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慢慢发现,这些条款并未给他们带来充分的安全保证。这些西方传教士,被中国人视为传统秩序和传统文化的破坏者、毁灭者,因而招致广大民众,特别是士绅阶层的抗拒。民间反基督教的浪潮汹涌澎湃,迄1900年为止,全中国爆发严重民教冲突有400多起,称为”教案”。最大的民教冲突,当数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传教士死亡241人,中国教徒死亡达2万3000多人,教会财产损失无计其数。戴德生领导的中国内地会有58位传教士被杀,事件平息后,中国内地会却拒绝了清朝政府对这些殉道者所作的物质赔偿。庚子拳乱后,中国人民对基督教的观感有很大的转变。原本八国有瓜分中国的提议,但经传教士积极主张保全中国领土才转危为安。其后山西浸信会以辛丑合约赔款创办「山西大学」,美国亦以赔款开办留美预备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中国教会史」梁家麟「福临中华」
    Free
  20.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10. 灵恩运动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个人信主后曾经经历和神之间的神秘经验吗?这样的经验对你有什么帮助? 2. 你曾去过强调灵恩的教会或特会吗?你觉得和传统教会有什么不同? 大纲 恩赐终止论与恩赐持续论 神秘主义 圣洁运动 三波灵恩运动 一、 恩赐终止论与恩赐持续论 1. 恩赐终止论( Cessationism) •认为圣灵的神迹性恩赐(miraculous gifts)如说预言、方言、和医病已经在新约时代终止。今天不会再有神迹奇事的发生,神也不再赐给人有神迹性恩赐。恩赐终止论者主张神在初期教会使徒时期之后,因为教会的根基已经立定,神的启示已经有了圣经作为确据,所以没有必要普遍地赐下类似当时使徒特有的恩赐。他们不同意传福音的时候会伴随着神迹奇事,以显出神的权能使人信服的看法。 •奥古斯丁(A.D354~430) 认为方言恩赐仅属初代教会,是一种象征意义,为要告诉世人圣灵降临是普世性的,因此教会不应追求圣灵充满并有方言做凭据。 •约翰加尔文是一位恩赐终止论者,他认为「过去神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让医病的恩赐与其他的神迹奇事运行,后来销声匿迹是为了让福音的传布能够永恒继续下去」。 •大部分改革宗派及基要派持此论点。 2. 恩赐持续论( Continuationism) •认为耶稣所应许的神迹奇事是永远的,使徒与现在的信徒都一样可以经历神迹奇事。 •恩赐持续论者主张圣经没有提出充分、明显及直接的教导指出神迹奇事的恩赐本身在使徒时代以后就再没有赐下,教会历史中神迹奇事的出现明显是持续不断的。 •哥林多前书13章8-12节的确提到某些恩赐会终止。但恩赐持续论者不赞同恩赐终止论者的是:它们会在什么时候终止。他们相信所有恩赐会继续,直到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时刻,也就是当耶稣重新回来,当我们面对面看到他的时候。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13:8-12) 二、 神秘主义 重视默想、情感、异象,和灵里的直觉,以此为直接亲近神的门路。将一己的灵魂在默想与无声的祷告中,上升到神面前,直到与神的爱结合,直到心灵开朗,魂游象外。神秘派(或称奥秘派)常用禁欲的操练,达到这种神秘超升的境地。神秘派中,属理智的事件少,属内心和感觉的事件多。神秘派渴望在神里面消失自己,比借着耶稣基督而得拯救更重要。 1. 大德兰(Teresa of Avila, 1515-1582) 或称亚维拉的德兰,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神秘主义者,祖父是被迫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她在天主教的环境下长大, 20岁入迦密会(俗称圣衣会)成为修女。她开始学习并操练心祷,她说:「(在心祷中)我尽可能地使耶稣临在我内… 我的想像力很驽钝,以至于我一点也没有图像的天份,或伟大神学家的头脑。」她后来说:「在我看来,心祷就是与好友的亲密分享;这意谓着我们应常花时间与那爱我们的人独处;重点不在想得多,而是爱得多,且尽量去做那些能激发你去爱的事情;爱,不在于寻求欢愉,而是渴望在每一件事上取悦神。」 当大德兰再一次开始祈祷时,神赏赐了她灵性上的愉悦:在静默的祈祷中,神的同在压制了她活跃的感官;神的愚妄掳获了她的灵魂;契合的祈祷,使她觉得灵魂已在公义的太阳下融化了。有时候,她甚至会在祈祷中,感到神正要将她的身体带离地面。那时她会紧紧抓住地板,并要求其他姐妹将她按住。她对此并不觉兴奋,反而「更加祈求神,别在众目睽睽下,赏赐她此般恩宠。」 2. 十架约翰(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 十架约翰是天主教改革的主要人物,西班牙神秘学家,出生在一个改宗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中。他也是迦密会的神父,1567年(25岁)他成为大德兰的第一批追随者之一,翌年改名为「十架约翰」,往后两人同心策画改革修道院的灵修,一同创立了「赤足迦密会」。他在《心灵的黑夜》一书中,以四点讨论与神结合之道:(1)静默的祈祷;(2)与主同行;(3)神魂超拔;(4)分享神的生活,表达他的神秘神学。在他的著作《迦密山的上升》中指出,与神神秘结合的神魂超拔,是在痛苦中被导引而出的。 3. 劳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05-1691) 17世纪法国奥秘派基督徒。18岁信仰基督教,24岁时在巴黎加入迦密会。虽然劳伦斯弟兄一生只在修道院任厨师,晚年却备受推崇,其言论、信件被编辑成《与神同在》和《劳伦斯属灵格言》等属灵名著。他强调要达到与上帝同在,总要用心与爱,过于用悟性。 4. 寂静主义(Quietism) 神秘主义的一支,始于17世纪的莫林诺。强调在安静的祷告中,放下一切人的心思活动,让神接管,而进入与神合一,被神改变的境地。这种完全寂静的祷告(contemplation)有别于天主教一向实行的默想(meditation),后者是藉由专注思想某个神圣的形像,或圣经上的一段话,而得着启示亮光。前者只是安静侍立在神前,享受神的同在。由于寂静主义贬低天主教的传统默想,鼓励放空心思,否定外在主动的属灵操练和仪式,以致被天主教定为异端。代表人物包括莫林诺、盖恩夫人、芬乃伦。 三、 圣洁运动 「圣洁运动」(Holiness movement),是十九世纪兴起于美国的灵性复兴运动,起源于循理会重新追求约翰卫斯理所主张的「第二次祝福」 (“second work of grace” or “second blessing” )。卫斯理认为,基督徒所领受的「第一次祝福」,是重生得救;「第二次祝福」,则是被圣灵充满,接受灵洗和说方言,以致信徒可以活出胜过罪恶的生活,全然成圣。这个追求全然成圣的运动,后来成为跨宗派的运动,也为后来的「五旬节运动」预备道路。 1875年起,在英国开西举办「开西大会」 (Keswick Convention),也是强调基督徒在得救之后,必须倚靠圣灵,过一个胜过罪的圣洁生活。这个每年一度的盛会,掀起了「开西圣洁复兴」。其主要人物包括《信徒快乐秘诀》的作者史哈拿(Hannah Whitall Smith),讲员中还有慕安德烈、FB迈尔、戴德生、慕迪、叨雷、宣信、宾路易师母、贾艾梅、孙大信、坎伯摩根等人。 四、 三波灵恩运动 富乐神学院教授彼得魏格纳(Peter Wagner)将二十世纪的灵恩浪潮分为三波: 1. 第一波灵恩运动「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始于堪萨斯州的托彼卡( Topeka),灵魂人物为巴罕(Charles Parham),1901年元旦,他所创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被圣灵浇灌,影响扩及全城,多人悔改,病得医治。以后黑人牧师西摩(William Seymour)于1906年将这复兴的信息带到加州,在洛杉矶亚苏撒街312号教会几乎天天有聚会,会中有被圣灵击倒的、说方言的、得医治的,成为著名的大复兴。这时期产生的教派包括神召会(Assemblies of God),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教会(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1900年开始的「五旬节运动」者主张,信徒追求「第二次祝福」以致全然成圣还不够,还要领受「第三次祝福」,就是被圣灵浇灌,才能得着能力和恩赐,为神作工。「五旬节运动」强调神医和说方言,以说方言为圣灵充满的证据。由于传统教会排斥,该派信徒往往须脱离其原有宗派。 •约翰·杜威(John Alexander Dowie,1847-1907):杜威被誉为神医使徒,他的一些跟随者,后来成为各地五旬节教会的领袖,将他的教义传送开去,为20世纪的第一波五旬节运动作预备。杜威生于苏格兰。1872年(25岁),他到澳洲雪梨郊区牧会。四年后当地爆发瘟疫,他在短短数周内,就主持了40场丧礼。然而当神启示他使徒行传10:38「他(耶稣)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之后,他就觉悟到疾病是撒但的作为,耶稣却是医治者。因此他得着信心为病人祷告,使垂危者立刻得医治。从此瘟疫远离他的教会,会友人数不断激增。1888年(41岁),杜威到美国开展信心医治事工。1893年(46岁),他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旁举行神医聚会,许多人在此病得医治,使他声名大噪。1896年(49岁),他在芝加哥包下最大的礼堂,建立基督徒大公教会,每场聚会都坐满六千人。1902年(55岁),他在芝加哥北部建立一座锡安城, 这个六千五百英亩的基督徒城市,当时约有六千居民,城中不准开设酒铺、戏院、医院或诊所,居民生病只能接受按手祷告。他自称是以利亚再世,1905年(58岁)更自称是末世教会的首位使徒。不久,他就在讲道时,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加上周转不灵,被迫下台。两年后(60岁)过世。今天许多五旬节派教会,都可追溯他们的根源到锡安城。 杜威(John Alexander Dowie,1847-1907) •玛丽亚·伊特(Maria Woodworth-Etter,1844-1924):伊特是美国神医布道家,她的服事开五旬节派的先河,所以被称为「五旬节运动的祖母」。伊特在1857年第三次大觉醒时(13岁),经历重生,并立即听见主呼召她,要她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招聚迷失的羊。但当时女人是不许上台讲道的,甚至连公民投票权都没有。伊特婚后数年,六个孩子先后夭折了五个,自己也身体虚弱。神却让她看见地狱的异象,许多人浑然不觉,正步向灭亡。神也告诉她,没有时间等她去完成装备了,她须赶快出来抢救灵魂。于是她先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中传扬福音,接着在自己的社区中传讲。神的大能降临,许多罪人纷纷冲到讲台前悔改。后来她展开旅行布道,在美国中西部传扬福音,聚会充满神的权能,以致她的名声远播。这时神要她为病人祷告,但她认为,这样会混淆传福音的焦点。主向她保证,当人病得医治,他们就会信主得救。于是从1885年起,她开始为病人祷告。她相信,只要人向神有充分的信心,疾病就可得到医治。她的聚会中,充满了神的大能、医治、异象和魂游象外等现象,许多人在魂游象外时倒地。这些现象前所未见,却在随后的五旬节运动中司空见惯,所以伊特被誉为五旬节运动的先驱。 伊特(Maria Woodworth-Etter,1844-1924) •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1843-1919):宣信是宣道会(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创办人。宣道会是个向全球普传福音的组织,核心信息是「四重福音」,强调耶稣的四重身份:基督是拯救之主、成圣之主、医治之主和再来之王。宣信创办了一所宣教士培训学校,即现今纽约州尼亚克学院(Nyack College)之前身。许多五旬节派牧师和宣教士都曾在此受过训练,因此宣信对五旬节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宣信赞同神医、说方言和属灵恩赐,但反对以说方言作为圣灵充满的唯一证据,乃是要在生命中结出圣灵的果子,和在事奉中多结果子。他不排斥医药,相信神也会借此使人得医治。 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1843-1919) •查理·巴罕(Charles Fox Parham,1873-1929):巴罕被称为「五旬节运动之父」。他原在循理会担任牧师,但因反对其圣品制度, 1895年(22岁)脱离宗派,成为巡回传道人。1897年(24岁)他和初生不久的长子双双罹病,但却蒙神医治。从此他摒弃医药,开始传讲神医,为病人祷告。1898年(25岁),他在堪萨斯州托皮卡(Topeka),开设「伯特利医治之家」,接待求助的病人。1900年10月(27岁),他开设「伯特利圣经学院」,不收学费,但要求学生撇下一切。唯一的教科书是圣经,唯一的老师是圣灵(巴罕作其出口)。1900年底,巴罕给40名学生出一份作业,要他们查考圣经中,一个人领受圣灵的洗,会有什么证据。三天后他们提出报告,一致认为受灵洗的证据,就是说出方言。1901年1月1日,学生们举行守岁跨年聚会,欧兹曼(Agnes Ozman)请求巴罕为她按手祷告,使她领受圣灵的洗。祷告后,她立刻被圣灵充满,并说出方言(据称是中文),甚至连续三天说不出半句英文。学生们看到这不可思议的现象后,就花三天两夜祷告等候神。后来他们纷纷被圣灵充满,举起双手说起方言。有些参与的牧师面对神的大能,甚至还颤抖着。一位老姊妹则看见火舌落在众人头上。巴罕自己也在那时被圣灵充满,开始说起方言。这事传开后,吸引大批记者、语言学者、翻译官员前来参加聚会,他们确认学生们所说的方言,的确是世上的语言。报纸的头条新闻刊出:「五旬节!五旬节!」过去的教会历史中,也有人被圣灵充满,也有人说出方言,但巴罕是第一个人明确宣称,受灵洗的证据就是说方言。这项信念成为五旬节运动的共同信念,也使五旬节运动和圣洁运动分道扬镳。1901年秋,巴罕因经济因素,被迫关闭伯特利圣经学院,就开始在美国境内巡回主领复兴特会,每次都有数百人领受圣灵的洗和奇妙的医治。1905年(32岁),巴罕在德州休士顿开设新的圣经学院,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前来学习。后来西摩去洛杉矶,成为1906年阿苏萨街大复兴的灵魂人物。 巴罕(Charles Fox Parham,1873-1929) •阿苏萨街大复兴(Azusa Street Revival) 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1870-1922):非洲裔的西摩生长在解放黑奴后的美国南方,当时社会充满种族歧视。西摩25岁时北上求发展,后来感染天花,导致左眼失明,脸上也留下严重疤痕。这经历使他奉献自己给神,成为一个旅行布道家,过着仰赖神供应的信心生活。后来西摩来到德州休士顿,刚好1905年底查理·巴罕在休士顿创办神学院。西摩在好友的介绍下前往学习,希望也领受圣灵的洗和方言。他是唯一的黑人学生。当时因有种族隔离政策,西摩只能在隔壁房间聆听巴罕讲课。1906年,36岁的西摩受邀到洛杉矶牧会。但因他传讲圣灵充满一定会说出方言的道理(虽然他自己还不会说方言),被反对者赶出教会。他被一位信徒收留,就关起门来禁食祷告。之后他在另一信徒家中举行祷告会,结果不断有信徒领受圣灵,说起方言。消息传出,慕名而来的人愈来愈多,几乎挤不进房子。一旦进屋,都被圣灵的大能击倒,有人躺在地上三小时,也有人躺五小时。奇妙的医治一直发生,西摩自己也终于经历到圣灵的洗。由于人数激增,连房子的前廊都被踩垮。4月14日他们在洛杉矶阿苏萨街(Azusa Street)租下一间废弃的循理会礼拜堂,开始聚会。四天后(4月18日),旧金山发生震惊全国的大地震。隔天,洛杉矶仍然感受到余震的威力。许多人因惧怕,纷纷来到教会悔改信主。许多上流社会人士,也来到这下层社区聚会,这里没有人种偏见。一天三场、一周七天的聚会,连续不断,世界各地的人被吸引前来,领受圣灵恩膏、医治、方言。历时三年之久(1906-1909年)的复兴运动,就此爆发。阿苏萨街的会堂非常简朴,地上铺着木屑,把木板钉在木桶上权充会众席,把两个空的大柳条箱子钉起来,当作西摩的讲台。整个聚会的程序是自发性的,没有程序表,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或谁会起来传讲信息。任何受到膏抹的人,都可以起来传讲信息,讲员完全没有种族、年龄或性别的限制。聚会中圣灵的膏抹十分强烈,只要有人站起来传讲,就有人感动落泪。 后来会场出现灵媒、异教巫师,造成会场混乱,西摩期望巴罕来监督聚会。1906年10月,巴罕来到,却对聚会的狂热现象,和聚会中引导人说方言的作法,发出严厉批评,以致他被西摩拒绝于教会大门之外。巴罕就在附近自办聚会,带走一批人。后来又发生一些分裂事件,使他们流失更多人。但阿苏萨街的复兴烈火继续焚烧,许多宣教士被差派出去,将复兴的火焰带到世界各地。五旬节派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包括神召会。如今全世界已有五亿以上五旬节派和灵恩派基督徒,是基督教各宗派中,成长最快速的。阿苏萨街大复兴,被公认为现代五旬节运动的起源,影响深远。 西摩(William Seymour,1870-1922) 阿苏萨街大复兴(Azusa Street Revival)的地点 2. 第二波「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或「新五旬节运动」,于六十年代开始盛行于基督教各大宗派和天主教中,追求各种灵恩现象,视之为圣灵的洗。和五旬节派不同的是,灵恩派不认为说方言为圣灵充满的唯一证据,而认为领受其他属灵恩赐,也是圣灵充满的表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为柏斯收师( David Plessis),他透过普世教协介绍五旬节运动,并运用文字工作,将各宗派中有灵恩经历的人连结起来,不再鼓励主动离开原有宗派,而鼓励在教会中进行转化。原籍亚美尼亚的撤加林(Demos Shakarian),于五十年代创立「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透过各地分会的活动,分享灵浸的经历。加州牧师班纳德(Dennis Bennett) 在公理宗、路德宗和长老宗带领灵恩运动。 3. 第三波灵恩运动「葡萄园运动」(Vineyard Move-ment)或「神迹奇事运动」、「权能布道运动」,特别看重神迹奇事和权能布道,认为有神迹奇事才是全备的福音,主要影响过去抗拒灵恩运动的福音派教会。葡萄园教会于1973年由南加州灵恩派的布道家加力信(Kenn Gullikson)创办,后来温约翰(John Wimber)参与,并成为这运动主要的领导人﹔一九八三年教会迁至安那罕(Anaheim),很快就增至五千人﹔北美已有数百间葡萄园教会。这一运动中,著名的领袖包括富勒神学院的教授魏格纳(Peter Wagner)、前精神科医生韦约翰(John White)、前达拉斯神学院教授狄积奇(Jack Deere)。 主要 领导人 甘坚信 Kenneth Hagin 彼得魏格纳 Peter Wagner 重点 积极思想派、信心方程式 权能布道派、先知运动、医治释放,权能布道,教会增长、恩膏传递,方言宣告,说预言、异象异梦,先知运动,转化七座山头,属灵地图,封使徒或先知 代表人物 赵镛基、奥夫艾克曼、寇普兰、舒勒(萧律柏)、约尔欧斯丁、乔伊斯迈尔、布永康、康希 约翰凯利、温约翰、韦约翰、鲍勃琼斯、雷克乔纳、祈安、辛班尼、康麦克、泰班利、柯马太、翟辛迪、恰克皮尔斯、腓力曼都法、柯兰迪、比尔强生、毕迈克 资料来源: 『灵恩派使徒先知属灵谱系表』moses Ch弟兄整理 五、 灵恩运动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灵恩派的信徒较注重祷告与敬拜,崇拜比传统教会更活泼、自由,肢体的动作也能帮助全人更容易投入敬拜中,加深信徒祷告与敬拜的生活。 •追求灵恩的聚会,较注重圣灵恩赐的操练与运用。 •灵恩派的教会通常会有较多的神迹奇事,而这些超自然的现象,常能为福音工作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在教会内常会有不少疑难杂症,像严重的沮丧、暴烈的脾气、甚至毒瘾、烟瘾、酒瘾等、或者有外遇,落入情欲的网罗﹔这些问题若非圣灵大能的彰显,很难解决。比较起来,灵恩派的教会处理这些问题,常有更明显的果效。 •注重灵恩的教会,在推广宣教和传福音的工作上,常有高度的热忱。 2. 反对的原因 •持「恩赐终止论」的教会认为灵恩现象都是从邪灵或是魂的潜势力而来的。 •过去五旬节派教会常强迫人说方言,或帮助人、教导人说方言,甚至认为不说方言就没有得救,对教会造成伤害与分裂。 •在很多灵恩的聚会中都有很多怪异肢体动作的表现,常有尖叫、甚至类似狗叫、或野兽的叫声,以及信息不合乎真理的状况。 •一些灵恩派的著名牧师传出丑闻,或曾讲一些几近荒诞无稽的话,凡此种种都令许多人十分反感。 •过份强调经历,或一些特殊的现象,使人误以为有这类经验,才蒙神的眷顾。 •方言的恩赐是很容易模仿的,因此在方言的追求中,不知不觉会有肉体的掺杂和魔鬼的欺骗。 •有人认为灵恩派的信徒有属灵的骄傲。很容易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有些人过份注重经历,可是对圣经的真理却常似懂非懂,个性、生命却没有明显的成长,还是有许多属肉体的表现。 •一些有疾病的信徒,前往参加这类灵恩的聚会,常被教导说,只要有信心,病就能得医治﹔倘若不得医治,按照许多神医布道家的简单逻辑,就是没有信心,或者有一些罪没有彻底对付。 •许多宣称有恩赐的传道人,他们对人医治的效果并非是完全的,或者当时似乎好了,以后病又回来。另外,不少的预言或「知识的言语」不是那么准确,使人对这些聚会失去信心。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基督教会史」;祁伯尔「历史的轨迹」;陈宗清「灵恩运动纵横谈」
    Free
  21.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9.异端的兴起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曾经和哪些异端教会有过接触吗?你发现他们和正统基督教会有什么不同? 2. 你看过或听过”秘密”这本书和”吸引力法则”吗?对这本书有什么印象? 3. 你对自由派和基要派的理解是什么? 大纲 神格唯一论 - 独一神论 - 自然神论 耶和华见证人 摩门教 安息日会 自由派(新派)神学 - 对比基要派, 福音派, 和自由派 新纪元(时代)运动/成功神学 进入启示录的老底嘉教会时代:老底嘉原意为人民的权利或众人的意见,「老底嘉教会」 像征着世界历史结束前教会偏理真理(如成功神学)的属灵状况,他们纵有丰富的财富和时髦的服饰,但他们的灵魂就像老底嘉城中的水不冷不热。他们自诩富足,什么都不缺;实际上却是贫穷、赤身,对他们的属灵状况视而不见。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启3:15-18) 一、神格唯一论 • 初代教会的神格唯一论异端 –动力神格唯一论(Dynamic M onarchianism):上帝是完全独一无二的。耶稣只是神选定的先知,耶稣虽被称谓为神之子,但只相当于神的义子,复活之后才拥有神性。 –形态神格唯一论(modalistic monarchianism):父、子、灵是一位,并无二致,乃是一位神,依环境的不同而显现祂自己时的三个名字。 •独一神论(Unitarianism):在16世纪时,苏西尼Fausto Sozzini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称为“独一神论”, 认为神只有一位,而耶稣不是神,仅是一具有神奇能力的先知,基督是无罪的,其成孕与降生也都是神迹,祂的一生顺服神,成为世人榜样,因此神在基督死后赐祂复活,并赐祂权柄代理神统治宇宙万有。19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之后,苏西尼“独一神论” 大行其道。一些“公理宗”教会采纳此信仰。 •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自然神论把上帝描绘成伟大的"钟表匠",他创造了时钟, 给它上发条,让它运转。一个自然神论者相信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但不干预他的创造。17世纪英国赫尔伯特(Edward Herbert)爵士提出的自然神论,认为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来自圣经中神的启示。他主张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确已经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内容有选择的接受。否认三位一体、 圣经的启示、 基督的神性、神迹以及任何救赎或拯救的超自然行为。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是一位著名的自然神论者,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其他自然神论者包括富兰克林、亚当斯、约翰.洛克和艾萨克.牛顿。 二、耶和华见证人会 「耶和华见证人会」是罗素(Charles Taze Russell,1852-1916)所创立,其教义有许多方面和正统基督教是冲突的。他们否定三位一体,认为神是一位一体;认为耶稣基督是受造物,是次一等的神;耶稣在降临人世前,是天使长米迦勒;被钉、复活、升天后成为天使长,即坐在上帝右手边的天使。他们认为圣灵是上帝强大的动力,没有位格和生命。又说,耶稣基督已经在1914年在天上登基做王,自1914年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世界的末期中。 他们认为绝大部份的人,在千禧年国度中都会有复活的机会,成为与死前一样的「人」。在「第二次人生」中,接受基督透过由14万4千「耶和华见证人」组成的「神治组织」所统治。如果仍不服从这个神治组织的统治,或是在千禧年后撒但获释时再受它诱惑的人,就会被判定「永刑」从此一了百了的湮灭了,所以也不存在永火的地狱。他们对所有政治事件或军事冲突均保持中立,不参与政治斗争。即使在有征兵制的国家,也拒服兵役。他们禁戒血,包括不食用血或带血的肉,不捐血,也拒绝接受异体输血。该会定期发行两本主要的刊物:《警醒!》(Awake!) 和《守望台》(The Watchtower)。他们所翻译的圣经称为《新世界译本》(New World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Scriptures (NWT)。现今全世界的信徒数约有860万人。 罗素(Charles Taze Russell,1852-1916) 三、摩门教 摩门教全名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创始人是19世纪初的美国人约瑟史密斯(Joseph Smith,1805-1844)。约瑟史密斯住在纽约州,年轻时就看见过许多异象,并宣称天使摩洛尼(Moroni)曾向他显现,告诉他当时教会的许多错误,又告诉他有一本为西方世界所写的圣经,被埋在附近的山里。1827年史密斯宣称挖出一个石盒,盒内放着一本金页书。他用三年时间将这些金页的内容翻译出来,于1830年出版了摩门经(Book of Mormon)。据称这本书是从巴别塔讲起的美国历史,并宣称摩洛尼是摩门的儿子,是神选民的最后一个生存者,他在四世纪时将这些金页埋藏起来。跟随「先知约瑟」的人,于1830年成立了一间教会。后来杨百翰(Brigham Young,1801-1877)加入这个运动,而且很快成为「十二使徒」之一。摩门教徒从纽约州迁到俄亥俄州的科特兰城(Kirtland),再迁到密苏里州,又迁到伊利诺州的诺浮城(Nauvoo)。 约瑟史密斯(Joseph Smith,1805-1844) 杨百翰(Brigham Young,1801-1877) 约瑟史密斯宣称他于1843年看见异象,因此创立一夫多妻制。此举引起人们对摩门教不满。当史密斯和他的兄弟被关在监牢时,暴民打破牢门,入监将他们残暴地杀死。1846年,在杨百翰的领导下,摩门教徒集体迁往大盐湖(Great Salt Lake),建立了盐湖城(今日犹他州首府)。1890年会长伍惠福宣布摩门教“搁置”施行多妻制,实际上仍盛行于基要派的摩门教徒。摩门教徒视圣经、《摩门经》、《教义和圣约》、《无价珍珠》等四本书,为其信仰权威。对摩门教徒来说,圣经是记载犹大支派的历史记录,而《摩门经》则是另10支派的记录,是复活的主亲自访问以色列北国10个支派的后代,他们经过亚洲和太平洋迁移到美国的记载。 摩门教否认三位一体,认为父子灵为三神,彼此不同,但工作合一。教导神是从人变成的,今日的人将来也可以成为神。认为世人生前都是活着的灵体,耶稣也是当中一个灵,但他是首先被造。否认耶稣基督是由圣灵感孕而生的;声称耶稣曾经多妻;相信人都有前生;否定人有原罪;不相信有地狱;声称在其「圣殿」结婚者,婚姻关系会存到永远;主张信徒可以为先人受洗赎罪。目前该教派在全球共有1600万信徒,美国以外地区就占了近1000万人。 •摩门教的教义 –救恩:信基督,受浸礼,遵从摩门教的教导,再加上好行为。 –教会:两种祭司等次:麦基洗德与亚伦。所有摩门教徒都属于其中一种。外邦人不得进入摩门教的圣殿。圣殿是属天婚姻及代死人受浸所用。 –末世:所有的人归于以下三层天堂: Ø 属天(celestial):好的摩门教徒及他们的妻子们 Ø 属地(terrestrial):不够好的摩门教徒及其他的基督教徒 Ø 神秘(telestial):异教徒。他们将在地狱中受苦,直到最后复活 盐湖城的摩门教圣殿 •亚伯拉罕书的丑闻:《亚伯拉罕书》是约瑟史密斯出版的一部书,收录在《无价珍珠》 。其文本内容宣称是由一份埃及纸草纸上翻译而来的,该份埃及纸草纸1835年由他的教会出面从一个巡回的木乃伊展览会购入。根据约瑟史密斯的说明,这个纸草纸上面有亚伯拉罕的亲手纪录,包括他早期的生活和他受到的一个关于世界的创造的异象。这本书也是一些后期圣徒运动独特和具争议性的教义的来源,包括高升、多神论、圣职、前生等。许多年来原来的纸草纸被认为已经遗失了。在1966年这些纸草纸书卷的部分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被发现。根据重新被发现的《亚伯拉罕书》的资料来源,埃及学专家说《亚伯拉罕书》的图像和原来的文字是关于埃及的神明帮助死者回复生命,翻译出来的内容和约瑟史密斯写下的《亚伯拉罕书》内容无关。 四、安息日会 米勒(William Miller,1782-1849)是新英格兰的农夫兼浸礼派平信徒传道人,他根据《但以理书》及《启示录》,将基督复临的日子订在1843年3月21日,有许多人相信并跟从他。米勒于1831年开始传道,起先在附近乡村,后来被请到大城市讲道,最后全国各地都要求他去讲道,他的著作大为流行。1843年3月21日后。米勒解释说:「在这一年中,基督随时会复临」。但1844年3月21日到了这个日期再度修订;1844年10月24日又再度落空,称为「大失望」,米勒承认错误,但仍相信主的日子近了。 米勒(William Miller,1782-1849) 1846年,一位退休船长贝约瑟(Joseph Bates,1792-1872)讲论该守安息日,称正统基督教会守星期日的,就是拜那兽,是有「兽的印记」的人。他们则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余民教会」。1863年,这群守安息日的信徒成立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s)。 怀爱伦(Ellen G. White,1827-1915)是该教派早期领袖,声称见到异象,知道基督确实如米勒所说复临,但并非在地上圣所,而是在天上圣所,开始进行「调查性的审判」,以确定信徒是否配得永生。主张圣灵赐恩赐给信徒,其中包括预言的恩赐,尤其特别给了怀爱伦。怀爱伦的职事被称为「预言之灵」,具有真理的权威。他们称圣经为「大光」,「预言之灵」为「小光」。安息日会认为,第七日安息日为圣日。他们相信死亡是不自觉的睡眠,而否认灵魂是长生不老。作恶的人和堕落的天使不会遭受永恒痛苦之刑罚,而是在地狱的火中被永久消灭。此外,安息日会仍然遵从旧约有关不洁动物的饮食规定,更大力推崇素食疗法。目前该教派在全球拥有2500万信徒。 贝约瑟(Joseph Bates,1792-1872) 怀爱伦(Ellen G. White,1827-1915) 五、自由(现代)派神学 1. 自由派 因受德国浪漫主义及启蒙运动影响,在新教教会中兴起了一项新运动,称为「自由神学」(Liberal Christianity),又称现代派。被称为「自由」的原因,是主张此思想的信徒,认为个人有权力认为自己所信的是什么,不应受到圣经的约束。他们认为,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为了迷信。这种宗教是纯粹主观性的。自由神学的创始者是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他不相信圣经记载着神的特殊启示。他坚信内心的良知,这良知可以叫我们在内心、在宇宙间察觉上帝。对他而言,宗教是一种情感的经验。这种对基督的直觉,是宗教唯一的解释。 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自由神学看圣经是一本普通,但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书,它否定圣经是神的默示。「高等批判学」从人的观点出发,分析圣经的书卷,尝试去发现与作者、日期及重要资源有关的人为因素,所以圣经书卷的写作日期,通常被往后推。有关作者的传统说法,通常都被否定,圣经的权威及神圣启示都被否定。如果圣经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就应该被否定,因此,圣经的神迹可被摒弃。结果,自由主义反对基督教信仰的历史教义,因为这些都是神迹及超自然,而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耶稣复活等等,均被质疑。传统基督教神学主张:圣经是真理及道德的绝对标准。自由主义却主张:世界是个开放系统,认为世事并没有绝对,也不应该有教义的断言,任何事物都可以受质疑——包括圣经及传统的教义。 自由派神学反对个人的救恩和永远的审判,被称为”不信派”。自由派是乐观的,他们大多持「后千禧年论」,希望透过教育、科技、工业与资本主义能够带来世界和平,在地上建立天国,即启示录中的千禧年国度,然后耶稣基督才再来;「社会福音」就是它的信息。它认为,神的国不是未来的、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在今生,透过应用耶稣的原则及伦理观念,便能实现了。 2. 基要派 为对抗自由神学对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冲击,基督教内保守派自19世纪末、 20世纪初兴起了「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以抗衡自由派。基要派主张「圣经绝对无误」,反对自由派对圣经的批判。英语「基要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长老会提出,但基要主义运动后来是由浸信会继承,并由福音派发扬光大。基要派1895年在尼加拉Niagara的“圣经研讨会”,发表了“基要信仰五要点”: 1) 圣经的完全无误(Full Inerrancy) 2) 基督完全的神性 3) 基督为童贞女所生 4) 基督代替性的赎罪 5) 基督身体复活与肉身再来。 到了1910至1915年,保守信仰人士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名为《“基要信仰Fundamentals”》,这十二册书解释明辨基要真理,驳斥新派神学的论点。自1920年起,持守基要信仰者被通称为“基要派Fundamentalists”,以表明与“现代派Modernists”的对立。这就是基要派这名称的来源。 •基要派典型特性: –心态上:感觉被围攻,因而反击 –教义上:把某些中心教义当作界线 –教会上:分离式的教会观 –知识上:心胸狭窄,抗拒新知 –文化上:孤立自身 –社会上:不关心,不参与 •猴子审判(The Monkey Trial): 1920年代初,基要派领袖布莱恩(William Bryan)及马丁(TT Martin)等,发动了一场反进化论运动。1925年3月21日,田纳西州州长布特勒(John Butler) 正式签署法案,禁止任何公立学校教导任何否定圣经中「创造论」的理论,以及禁止教导「进化论」,此法被称为《布特勒法》。1925年5月7日,田纳西州政府向法院提出起诉,指控在德顿小镇(Dayton)高中生物老师斯科普斯(John Scopes)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违反该州法律。案件审讯全程由收音机广播到全美国,渐渐成为一场进化论与创造论、科学与宗教、无神论与基督教的世纪大辩论。经过11天的激烈辩论后,辩方律师当庭促布莱恩承认对生物学一无所知,虽法院宣判斯科普斯有罪,但只轻判罚款$100元。虽然基要派在「猴子审判」获胜,但媒体和民众却是站在支持斯科普斯的一方,批评基督徒反智愚蠢令人厌恶,最后15个正进行立法的州只有2个州成功立法。196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所有类似的反进化论的立法违宪。 3.福音派 到了1940年以后,基要派中有两种看法:一些人主张脱离已经被现代派所把持的原属教会,与现代派来往的教会或信徒划清界限;另一些人则认为凡是认同基要福音信仰的牧师信徒都应与之联系合作,不论他们是否脱离新派的教会。主张联合的人在1942年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称自己为福音派(Evangelicals),他们并与其他国家的福音派人士合作,于1951年组成世界福音团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福音派人士立足于基要信仰,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参与,热衷传扬福音。福音派透过神学院训练传道人,组织宣教机构差遣宣教士,并出版神学书籍与杂志期刊(例如:《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等)。属于福音派的神学院有波士顿哥登康维(Golden Conwell)神学院,芝加哥的三一(Trinity)神学院,费城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神学院,德州的达拉斯(Dallas)神学院,南卡州哥伦比亚(Columbia)神学院等。 自1970年代以来,福音派中有些人士受现代神学与圣经批判学的影响颇深,逐渐在基要信仰上采开放的立场。他们主张圣经在科学与历史方面会有错误,虽然在信仰与神学上是大体无误的;认为主耶稣是人得救的主要道路,但未必是唯一的道路。这种从宽解释福音的立场被称作“新福音主义”(Neo-Evangelicalism)。福音派人士于1966年在柏林召开“世界福音会议(World Congress of Evangelicalism),1974年在瑞士洛桑召开“普世福音化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World Evangelization)发表《洛桑宣言》, 强调在基要真理上寻求合一,在普世宣教上同心协力。 资料来源:https://calvindc.wordpress.com/2009/12/18/theological-spectrum-draft/ 六、 新纪元运动/成功神学 新纪元(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特色,以西方神秘主义为起点,选择性的加上了东方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中国道教等因素所形成的信仰大杂烩。“新纪元”现像没有统一被认可的标准经典,没有固定的宗教运作仪式与实践原型,没有代表性的宗教或精神领袖。它提倡以满足个人现在实际需求为信仰追求的核心,以投入和效果之间立竿见影为目标, 提倡有付出必有果效的效益回收原则,要求它的程序简单、明了、快捷、成功。新纪元强调自我成圣和灵性追求,认为人人皆有神性,并以个人操练、默想和灵交等方式,借助神秘主义和积极思想,实现自我平衡,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个人能否得到好处,是印证神灵的标准。新纪元的一些观点和技巧在倡导成功神学的教会被广泛运用。 •新纪元范例《秘密》 《秘密》(The Secret) ,作者朗达‧拜恩(Rhonda Byrne) 拜恩是一位澳洲电视工作者。一天,她的爸爸突然离世,加上工作和家庭都遇到不如意事,因而跌进了人生的低谷。这段期间,她发现了一个隐藏在百年古书的心灵秘密—吸引力法则。作者亲身测试和访问了不少名人后发现,只要懂得和坚持采用这个法则,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吸引力法则的精髓是凡事要保持正面的思考方法,不能有一点负面情绪,最终必定能够达到目标。打个比喻,推销员每月都要完成上司定下的巨额销售目标,承受着很大压力,根据法则,推销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告诉自己:「我是能够做到的!加油!」而不是:「别担心!我是不会失败的。」 –秘密的揭露:生命的伟大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 ,思想具有磁性,所有到你人生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你所思所想吸引过来的。 –秘密的法则:宇宙会回应人得思想和感觉,鼓励人持续以美好的情绪生活,将会持续地吸引更多符合这样快乐情感的情境给人。 –秘密的运用: 新纪元声称这秘密所采取的创造过程源自《新约圣经》,要求( Ask)、相信(Answer)、接收(Receive),帮助你创造出你想要的。Ask: 向宇宙下订单吧! 列出你的愿望清单﹗ Answer: 整个宇宙会重新安排来回应你。Receive: 请让自己的思言行维持在与所欲一致的感受频率上。 –强效的方法:期盼(是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去期盼你想要的事物,别期盼不想要的)& 感恩(是转弯你的能量,并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妳想要的东西有力的方法)。 •新纪元范例《零极限》 《零极限: 创造健康、平静与财富的夏威夷疗法》(Zero Limits: The Secret Hawaiian System for Wealth, Health, Peace and More),作者乔.维泰利( Joe Vitale)、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Ihaleakala Hew Len, PhD.) 《秘密》的作者之一乔.维泰利,从朋友那儿听说有位心理医生不必见到病人,就治愈了一整个医院里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这些犯过罪的病人,虽然带着手镣脚铐,还是会不时攻击工作人员。自从修.蓝博士来到这家医院几个月后,原本重度依赖药物的病患,慢慢停药了;被单独囚禁的病患,不再有攻击行为,可以在院区自由走动。工作人员开始喜欢上班,病患慢慢被释放,最后整个病院也不需要存在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勾起了维泰利的好奇心,他决定去找寻这位神奇的治疗师,向他学习。过程中,维利泰发现修.蓝博士用的是四句话:「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来清理自己,这个清理的过程是一种夏威夷的传统疗法,叫作「荷欧波诺波诺」( Ho'oponopono)。这个方法不仅让精神病患被疗愈,也让一位过敏气喘了五十年的妇人,在一夕间神奇治愈,还有许多在人际关系、工作、健康等成功运用此法的真实故事都搜录在书中,带你逐渐揭开这个方法的神秘面纱。 •新纪元在教会中的运用实例 –图像化祷告 1) 你心所要的,你要在脑中想像出来。 2) 在脑中想像出来的,要想到越逼真越具体越好。 3) 这样,你要的东西,就会实现。 –积极思想 1) 你心所要的,你要说出来。 2) 要一直相信你说出来一定会实现,甚至在还没实现之前,就要宣告自己已经得到,不能有任何消极思想干扰。 3) 这样,你要的东西,就会实现。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基督教会史」,贺宗宁「教会历史」,基督教小小羊「渗入教会的视觉化邪术」
    Free
  22.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8.基督教的宣教热潮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在信主以前曾经和宣教士接触吗?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2. 你自己是否曾经或希望尝试跨文化宣教? 大纲 十八世纪美国大觉醒 启蒙时代与美国独立 十九世纪美国大觉醒 十九世纪基督教的宣教热潮 二十世纪大复兴 进入启示录的非拉铁非教会时代:非拉铁非原意为兄弟之爱,「非拉铁非教会」就是象征教会在16、 17世纪宗教改革之后的情形,在这个时期曾经发生了教会的大复兴,体现了弟兄之间的彼此相爱。 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说: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 那撒旦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启3:7-9 ) 一、十八世纪美国大觉醒 十八世纪开始时,美洲教会患上了一种逐渐蔓延的麻痹症。殖民时期上一代拓荒者的宗教热情没有能传承。商业的发展和因而增加的财富让信徒转而追求物质主义。新教信徒为基督作见证的心渐趋萎缩,在他们子孙身上已经见不到当年清教徒的热情。过去信徒必须接受教会的誓约才有资格做会友,只有能见证基督救恩经验的人才能入会为信徒,如今任何“生活上没有坏行为”就可以入教,基督徒对于灵性重生没有兴趣。 1679年在波士顿召开的长老宗大会讨论了“改革之必要”,会上将已经“惹起了上帝的愤怒要审判新英格兰”的那些罪恶一一列举。其后三十年,信徒的状况每下,热心的教牧不断呼吁会众认罪悔改。1727年在新英格兰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警觉到上帝的刑罚将临,一时之间,纷纷赶往教堂,但这景况未见持久。过了几年,波士顿一位传道人只能极其难过地报导:“除了打雷、闪电和最可怕的大地震,没有什么能把我们惊醒,我们沉睡如故。”然而, 1734年,北美从麻州北安普敦开始展开了大觉醒运动,圣灵席卷了北美东部殖民地达四十年之久。 1. 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58) 新英格兰的大觉醒是由爱德华滋带领。他是美洲殖民地的杰出知识份子,是在美洲当地出生的伟人之一。他父亲是一位公理派教会牧师。他17岁便毕业于耶鲁大学, 1727年成为麻萨诸塞中部北安普顿城(Northampton)一间公理派教会的牧师。当时该教会正处于灵性僵死的情况。1734年12月,爱德华滋讲了一系列因信称义的道理。讲道时,这位瘦长、苍白而年轻的牧师,活生生地描述神的震怒,并力劝罪人尽速逃避。很快地,教会有了起色,整个北安普顿城都有了改变;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似乎全城充满了神的同在。无论长幼,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关心永生问题的人。大复兴的第一年,超过三百人经历重生(相当于该城所有16岁以上的人)。 爱德华滋写了一本小书《神奇妙作为的忠实报导》,仔细分析了北安普顿城复兴的成因和后果。它立刻在英美两地成为最畅销的书,引起了奋兴运动,爱德华滋也名噪一时。他继续写的书及有力的讲道,不断燃起复兴的火焰。接下来的几年中,在新英格兰的不同地区都发生大复兴。复兴之火烧遍了全新英格兰,信主的人多如潮涌。1740-1742年间,在新英格兰三十万人口中,有二万五千到五万新决志的人加入教会,整个新英格兰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提高。 这个大复兴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情及身体的表现,强壮的男人仆倒在地,女人则歇斯底里。1741年爱德华滋在康乃狄克的安田镇(Enfield)讲道,那天的题目是「罪人在忿怒的神手中」。讲道中途,他必须停下来,请大家安静,好让大家可以听见他的讲道,因为全场都在大声痛哭,哭声盖过了讲道的声音。当情绪作用掩盖属灵方面的觉醒时,爱德华滋又正面反对情绪主义,呼吁信徒在道德生活要有表现,才能印证他们是悔改了。他憎恶肤浅的复兴主义,对加入教会的人也非常严格。 1758年他应邀到普林斯顿学院当院长。但到任后,很快便因注射天花疫苗反应不良而去世。爱德华滋除了是大觉醒运动的领袖之外,也是新英格兰神学的鼻祖。新英格兰神学是修正的改革宗信仰,肯定加尔文派中神的主权和拣选的教义,但又容许罪人做出某种行动,以获取神的赦免。 2. 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1714-70) 在大觉醒运动中,怀特腓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他从小生长在贫困、道德低落的环境中,父亲是一个客栈管理员。后来他进入牛津大学,成为校内「圣洁会」的一员。在一场大病后,他经历了重生。1736年被按立为英国圣公教会的牧师。 怀特腓在英国展开露天布道,并邀卫斯理加入。然而他在美洲却做了更大的工作。 从1738到1770年间,他在美洲七次旅行布道。大觉醒的高潮是在1740-1741年,那时怀特腓以他那无与伦比的雄辩才能和使人慑服的性格,加入这项工作的行列。怀特腓原本的志向是担任演员,他的嗓门能在露天场合中,向数以千计的人说话;并且他的表情丰富又富戏剧性,能够煽动听众,很少人是可以这样做的。在波士顿,有一次三万人同时听他讲道。甚至连富兰克林这个重实际而不正统的信徒,都被怀特腓感动了,并写下他听道时的感受。 怀特腓完全没有宗派偏见,乐于在各宗派讲坛证道。他的服事使更正教社群的人数增加。在长老会和公理会中,他的跟从者的数目,还多过自己所属圣公会中的粉丝人数。怀特腓是十八世纪伟大的布道家,也是历史中最有能力的讲员之一,他的讲道带领了成千上万人信主,也造就了无数信徒的灵命。虽然如此,他却没有约翰卫斯理的组织能力,以致他没有设立任何教会和宗派。 「大觉醒」的果效是广泛而又明显的。最重要的是,美洲教会因此在宗教生活方面普遍改善了,重新重视个人的悔改,教会人数剧增,道德标准也提高了。这时浸信会开始急剧增长,为未来两百年的发展奠下基础。另一方面,部分宗派却因此发生分裂,尤其是长老会和公理会。「大觉醒」也对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动力,因为有很多青年加入事奉,教会关心他们所受的装备。于是普林斯顿大学(长老会)、宾州大学(超宗派)、哥伦比亚大学(圣公会)、布朗大学(浸信会)等名校的前身纷纷设立。 3. 布锐内德(David Brainerd,1718-1747) 「大觉醒」的另一结果,是刺激了对印地安人和黑人的宣教工作。向印地安人宣教的人中,最著名的可算是布锐内德(David Brainerd,1718-1747)了,他是爱德华滋女儿的未婚夫。他看见印地安人的困境,便狂热地向他们传道。他骑在马背上,日以继夜,向最遥远的部落传讲福音。后来他死在旅途之中,不能与未婚妻成婚,也不能完成传道的志向。但有关他在印地安人中工作的报导出版之后,广被传颂,对英美的青年有莫大影响。 「大觉醒」最显著的非宗教性后果,就是影响了美国开国元老的思想。此时宗教自由的精神高昂;个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宗教经验成为常态,不再是特例;崇尚民主的概念和机构开始孕育出来;政教分离的立场被宣扬;新英格兰的讲坛,到处都有牧师传讲「人人天生自由,每个人都要向神负责」的道理。 因此,大觉醒除了拥有改教运动的两项原则「个人因信称义」、「信徒皆祭司」之外,也把民主思想,注入了即将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之中。 二、启蒙时代与美国独立 1. 启蒙时代 「启蒙时代」又称「理性时代」,它不同于过去以教会和传统为知识信仰的权威,而是相信理性,并敢于求知,认为科学和艺术等知识的理性发展,可以改进人类生活。启蒙运动对传统既存的社会习俗和政治体制,以理性方法检验并改进,产生出启蒙时代包含「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世界观。在政治方面,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打倒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提供自由的革命思想。表现在文字上的,是美国的《独立宣言》及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在宗教方面,由于人们对宗教战争时代的狂热和残酷,而产生的道德上的反感,大大促进宗教上的理性主义之发展,在英国就出现「自然神论」 (Deism) 。「自然神论」认为超出理性之外的信仰,都是迷信,唯有合乎理性的思想,才是自由思想。自然神论者相信有神,但不相信神迹,认为神在造物之后,就不再干涉这个世界,全让自然律来维持宇宙的运转。许多美国的开国元老、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自然神论者,如富兰克林、亚当斯、杰弗逊、 牛顿、孟德斯鸠、卢梭。 2.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前夕,83%殖民者来自英国。为脱离英国对殖民地的辖制,确保殖民地的独立自由,便爆发独立战争。基督教多数宗派都支持独立战争。但战争带来很大破坏,也使自然神论、怀疑主义、无神论等思想盛行。总计战后美洲人口中,只有10%为基督徒。这是美国灵性最低落的时期。 三、十九世纪美国大觉醒 美国第一次的大觉醒运动,大约是在1730至1770年左右,而第二次大发生于1776-1880年间,回应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属灵低潮与社会需要。当时候「自然神论」影响北美十三州信徒属灵的光景甚钜,尤其是那时的知识份子十分欣赏自然神论, 不相信神过去和现在行过任何神迹, 将理性高举过于启示开始沉迷于赌博、酗酒、及放荡中。在这样的属灵光景下神自己动工,复兴开始于耶鲁大学,在1780-1790的十年间,耶鲁大学十个学生里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有信仰,许多人公开表明是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直到爱德华滋的外孙德威特校长(Timothy Dwight)到职,才改变这样的灵性低潮。同时间美国西部和东部新英格兰也展开大复兴。 1. 耶鲁大学的复兴 1795年起,爱德华滋的外孙德威特(Timothy Dwight)担任耶鲁大学校长,他在一系列演讲及讲道中,提出自然神论、物质主义背信的罪及其危险性。他每天都对学生例行讲话,主日有两堂讲道,晚上有祷告会;到了1797年,情况开始改变,有25个学生受到校长的感召开始秘密成立道德会社,社员起誓要遵从圣经的教导,不赌咒、不赌博。1802年复兴临到耶鲁,因着校长的坚定信仰和这些学生们的祷告,260个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成为基督徒,超过60位加入学校的教会,超过30位后来成为传道人,并让「自然神论」在校园中销声匿迹。同时另有一些学院(Dartmouth, Amherst, Williams 及New Jersey),也都在此时经历了属灵大复兴。 德威特(Timothy Dwight) 2. 西部(肯塔基、田纳西)的营地聚会 当美国东部逐渐出现了属灵的复兴时,西部开垦区的拓荒者大多仍处在灵性无知与迷茫之中,因为这群到西部拓荒的人基本上都是比较粗犷,他们的生活也都属于中下阶层的人,因此喝酒、赌博或嫖妓就是那时的生活写照。但是,神还是对他们施恩怜悯,带给他们信仰的复兴。 长老教会领袖麦格列第(James McGready)1796年在肯塔基州一个声名狼籍的罗根(Logan)郡担任三间长老教会的牧师。就在那儿,借着他的讲道,开始了西部大复兴,又称为罗根郡大复兴,或崁伯兰大复兴(Cumberland Revival)。在几位牧师的协助下,崁伯兰大复兴于1800年进入高潮。那一年,在红河(Red River)边举行的聚会非常激动人心,有无数人归主。消息传开后,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多达一、两万人。参加聚会的人,带着几天的生活必需品,来到聚会的空旷地方,就这样开始了露天聚会,而成为后来在美国流行的一种传福音方式。一次聚会可以延续四天四夜,而且有成百的人归向基督。这种露天聚会在西部各地举行,在夜里更是蔚为奇观:有营火、有一列列帐蓬、有几百个挂在树上的灯笼、有讲员充满感情的劝勉、有诚恳的祷告、更有数千人唱诗的歌声、荡漾在夜空之中。西部大复兴,主要是从长老教会开始;但后来长老教会分裂,浸礼派和循理派便投入复兴的工作,以致他们教会的信徒人数大增。 2. 东部(新英格兰)的觉醒 同时期,东部新英格兰地区也出现属灵复兴。人重新对基督教信仰与基督化生活发生兴趣,教会人数增加,新教会成立。东部的大觉醒中,没有布道家,也没有感情冲动。东部觉醒的因素之一,是循理派的传道方式来到了新英格兰地区。1771年约翰卫斯理差遣阿斯伯利(Francis Asbury,1745-1816)到美洲殖民地宣教。阿斯伯利像卫斯理一样,辛勤工作,骑马巡回讲道。在所有教派中,循理派在拓荒地区的工作最成功。他们能够赢得许多信徒并成立教会,是基于两个因素:教义和组织。 阿斯伯利(Francis Asbury,1745-1816) 长老派和浸礼派都属加尔文信仰,因此他们所传讲的是「预定论」、神的主权、神的拣选,人的命运至终操在神的手里。循理派属于亚民念信仰,因此他们所传讲的是「自由意志论」,也就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教义非常适合拓荒者的心,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正用双手,在荒野之地开创自己的前途。因此循理派能够赢得更多人,建立更大的教会。循理派的组织形态,也正适合拓荒时期的环境。一般而言,长老派与浸礼派的牧师只在自己的教会及所在地区工作。循理派牧师则不然,他们本着卫斯理的铭言「全世界都是我的牧区」而行。他们骑着马,翻山越岭,到多处的拓荒者中,传扬福音及循理派教义。1800年代开始时,西部的循理派信徒不到三千人,但到1830年,信徒数目已经增长到十七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二千印第安人及一万五千多黑人。1789年阿斯伯利分派第一个骑马讲员到新英格兰。过不久,整个新英格兰都布满了他们的脚踪。 3. 芬尼的复兴 芬尼于1820年代在纽约州西部小镇开始复兴工作,最后到英美各大城市主领奋兴聚会,直接、间接影响了两百万人信主。美国奋兴布道家,第二次大觉醒的领导者,被誉为「现代复兴运动之父」。芬尼的父母亲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听福音。直到26岁,他在纽约州亚当斯(Adams)镇的一间法律事务所实习。在学习法律课程时,芬尼发现书本里,有一些作者经常引用圣经,并且特别引用摩西律法,作为一般法律的原则根据。这使得芬尼开始对圣经感到极大的兴趣,因此买了一本圣经来阅读和研究。但他觉得圣经有些深奥难解。他去当地的长老教会聚会,也不能解答他在信仰上的疑惑,甚至牧师都认为他不可能得救了。 1821年夏天, 29岁的芬尼觉悟到:不该多去管别人的信心,他自己必须解决与神的关系,清楚得到救恩。一日清晨,芬尼离开小镇,走到僻静的小山上祷告。他觉悟到自己「实在非常骄傲」,以至不肯求别人的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情形,如果死了,一定会下到地狱。他知道基督已经成就了救恩;他必须把心向神敞开,交给神,否则只有灭亡。但神好像离他很远。他感觉罪是那样的可怕可厌,那样的多,他完全破碎在神的面前。忽然,圣经像一道强烈的亮光,充满他的心里:「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2- 13)他立即像将沉沦的人一样,抓住这经文;用信心接受,不再是用理性挣扎。忽然,他感到心灵有奇妙的安息,思想神是那样甜蜜,进入不能形容的极深宁静中。 芬尼奇妙的改变了。他不再对律师业务感觉兴趣。他向所有见到的人,见证耶稣基督。圣灵的能力与他同在,他只用不多的言语,就会使人归信。不久,亚当斯镇上的人,一个一个相继得救了。有二年的时间,芬尼常看见奇妙的光,热切的祷告,关心人的灵魂,到处见证主耶稣基督。他觉得应该全职事奉。长老们安排他接受两位资深牧师的训练,半年后获得讲道执照。1824年起, 32岁的芬尼就在纽约州西部到处讲道,所到之处,就爆发复兴。芬尼脚踪所到的地方,就有复兴随着。有人相信,芬尼可能是美国领人归主最多的人,同时神也透过第二次大觉醒为即将来临的南北战争作预备。 四、十九世纪基督教的宣教热潮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 威廉克理被誉为是「现代宣教之父」,生于英国,原来是一个鞋匠,家境贫寒,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他17岁重生得救后,对于将福音传给远方的异教徒,负担愈来愈重,在他的心里如火焚烧。他在工作间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自制的世界地图,其上列明各个异教国家的资料,包括各地的位置、面积、风土人情,以及宗教情形,他都有详细的收集。他又用皮革做了一个彩色地球仪,成了他的第二本圣经,神常借此呼召他。 克理后来受聘牧养一个很穷苦的小教会。他觉得自己所受的教育有限,因此努力自修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又加上希伯来文、义大利文、法文和荷兰文,希望成为一个海外宣教士。有人鼓励他写一本书,提醒教会重视差传工作。于是他花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一本小册子《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徒归正》(或译《咨询》 )。这本小册子在基督教历史上,产生了难以言述的影响,被誉为是【现代宣教事业的宪章】,可与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相媲美。这本87页的小册子在1792年出版后,就在许多教会的信徒和教牧同工们中间,被广泛传阅。分为1.论证,2.回顾,3.现况,4.机会,5.计画等五大部分。他鼓励教会「要期待神做大事,也要企图为神做大事。」(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在克理的鼓吹下,1792年浸信会成立了近代第一个海外差传机构。他自己则成为第一个被打发出去的宣教士,翌年(32岁)前往印度宣教。他在印度工作达41年,直到离世,期间未曾返回过英国。他在印度几乎把圣经翻译成印度所有的文字,共达44种译本。甚至第一本新旧约中文圣经,也是由他的助手马士曼(Joshua Marshman)于1822年在印度译成的,比马礼逊在中国本土译成的中文圣经还早了一年(两者皆文言文)。 克里和同伴不眠不休、日以继夜为了亚洲国家翻译好几年的圣经,却在1812年印度的一场大火中,几分钟之内全部付之一炬,他的同工陷入挫折和绝望的时候,克里却说:「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罗八28)感谢上帝!我们还活着,现在就来感谢。」这事透过报导传遍英国,英国教界发动募款,更多对宣教有负担的人一起加入,兴旺了亚洲的福音。 克理在印度传扬福音,带领700人信主,建立了26间教会、126所学校,印发圣经及书籍,首创印度的医疗宣教事工、储蓄银行、神学院、女童学校、麻疯病医院,和孟加拉文报纸。他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现代印刷所、造纸厂,和蒸气火车。他也翻译西方的农业及园艺书籍,介绍到印度,并推广农业改良,成立印度农艺学会。 他鼓吹及协助立法,废除了印度杀婴献祭,和把寡妇用火烧死,给亡夫殉葬的陋习。他在宣教过程中,承受许多苦难和压力,包括贫困、妻子精神失常、儿子病故、英国殖民政府对宣教士的敌意、英国差会对他的误解、部分人士对他的批评和攻击…,但他还是「靠神放开胆量,在大争战中把神的福音传扬出去。」(参帖前2:2) 五、二十世纪的大复兴 平壤大复兴 1866年27岁的英国宣教士汤玛士(Robert J. Thomas)带着许多中文圣经,从中国搭上歇尔门将军号商船,要去朝鲜传福音。当时朝鲜实施锁国政策,歇尔门将军号到了平壤,就遭炮击,船就搁浅。朝鲜军用火焚烧商船,有人下船就被当场处死。汤玛士异常勇敢,不惧死亡,在船只被烧的时候,开始拼命向外面抛掷圣经、属灵书籍及福音单张。当他两臂抱满了书,最后一个下船,蹒跚涉水上前,跪在一位军官及群众的面前,双手高举圣经要给他们。就在朝鲜人用棒棍将他打倒的那一刻,汤玛士将圣经塞入他们的手中。他们将他杀了,全然不知道他到朝鲜,是要帮助他们。这位才27岁的年轻宣教士,带着基督的爱,千里迢迢来到亚洲,好不容易抵达了朝鲜,却就这样殉道在大同江边。但北非教父特土良说:「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汤玛士(Robert J. Thomas) 那天11岁的黄明大和他叔叔,看到汤玛士殉道的经过。汤玛士临终前高喊「耶稣!耶稣!」他们当时不了解那是什么意思。回家前,随手捡起了三本汤玛士丢出来的圣经。崔致良也捡起了圣经,但他知道这是一本禁书,就将圣经交给了担任平壤监厅警备的朴永植。朴永植没有当场烧毁它,反而将圣经带回家,把圣经内页一张张撕下,涂上浆糊,贴在墙上当壁纸。感谢神,「壁纸圣经」最后让朴永植信了主。而交圣经给他,又经常到他家串门子的崔致良,也归信了基督。那位捡圣经的少年黄明大,后来成为大同江边「眺望里教会」的会友;而崔致良则成为平壤「外野村教会」的长老。那间贴壁纸圣经的房子,后来成为平壤第一间教会,就是1907年平壤大复兴的发源地──「章台砚教会」的前身。 当年捡到汤玛士圣经的人,还有韩国第一位女信徒李信行。而拿到汤玛士最后一本圣经的朴春权,30年后,也成为教会的传道人。1893年,宣教士马布三悦在平壤一带建立教会,他发现涌进教会的人中,有不少人是因为当年拿到汤玛士所丢掷的圣经而信主的。1907年1月,平壤的长老会和监理会在章台砚教会举行年度查经特会,但是聚会却很冷淡,好像撒但压制了整个会众,阻挡了祷告的上达。翌日中午大家恳切祷告,结果在随后的聚会中,教会领袖吉善宙长老受到圣灵光照,站起来公开悔改,承认他偷取了他所代管,已逝朋友的一笔钱,并承诺明天就要把这笔钱还给朋友的寡妻。 吉善宙 一时全场都愣住了。刹那间,拦阻神祝福的障碍物倒塌了!压制整个聚会的奇怪力量,立刻消失了!那晚每个人都在圣灵光照下公开认罪,他们情绪激动、身心痛楚,放下骄傲,地上没有任何权势可以拦阻圣灵的工作。聚会结束后,超过六百人留下来继续祷告,直到清晨两点,平壤大复兴于是启动。接下来平壤多间教会举行特别聚会,为期长达一个月,甚至学校都需要停课,因为孩子们常会为了自己做错事而聚集痛哭。在崇德学校的祷告会当中,有300多个学生公开悔改,这火焰也持续蔓延到监理会的学校和学生当中。大复兴的激流波及到全平壤市区的大街小巷,认罪不单只有哭泣,也带出了悔改的行动,人们纷纷归还亏欠人的物品或金钱,彼此承认伤害对方的罪。 当信徒将那股圣灵烈火带到各自的家中,也带到各教会,然后北朝鲜,然后整个朝鲜半岛。无论是教会、神学院和一般学校,都被复兴巨流漫过。教会有强烈的祷告负担,也有将福音早日传遍朝鲜、日本、中国的负担。1907年的教会人数,达到1905年的268%,这是超乎人们想像的结果。大复兴使基督徒预备好面对随后的大逼迫。1910年日本并吞朝鲜半岛,基督徒因拒绝向日本天皇膜拜,遭到大规模的逮捕和逼迫,教会付出无数鲜血的代价。韩战之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南韩教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信徒祷告火热,南韩的教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教会,15%的军人是基督徒。今天的一切成果,都是奠基于早期的复兴。北韩则被称为是「世界基督徒受迫害最严重」的国家,国民几近与福音绝缘。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基督教会史」,贺宗宁「教会历史」,祁伯尔「历史的轨迹」,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
    Free
  23.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7.基督教在北美大陆的发展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对神的认识主要是透过圣经的文字,还是个人的经验?你觉得两者是否能够相辅相成? 大纲 清教徒在英国本土的改革 基督教在北美大陆的发展 欧陆的敬虔运动 英国的循道运动 一、清教徒在英国本土的改革 1. 清教徒与克伦威尔 清教徒长期受压迫。1640年清教徒取得国会优势,将两位反清教徒的人物定罪,后来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极为不悦,发动与国会的战争。战争初期,国王占上风,但国会军队中有一位农夫,名叫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有高度的才干与勇气。他组成的军团,都有宗教信仰,不喝酒;不打仗时,常在一起读经、祷告、唱诗。克伦威尔在政治和宗教方面,都持守清教徒的观点,并且非常崇尚独立教会的敬虔精神。他所打的每一场战役,都以祷告会作为前奏;而他们所有胜利,都归功于神。在战争期间,他写道:「我们敬畏我们那位伟大的神,一心只希望不会作出违背祂意旨的事。」他向国会写下这句话:「我们为你们工作,但恳求你们不要拥有我们,因为我们单单属于神。」在内战进行中,清教徒为主的国会决定改革教会,乃于1643年废除主教制,并由国会及清教徒人士在伦敦的韦思敏斯特大教堂召开会议,制订了韦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韦斯敏斯特信条是加尔文神学,清教徒及圣经融合的结晶,为改革宗信仰立场。 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1649年国王战败,被送上断头台,成为英国史上唯一被处死的君王。之后的10年间(1649-58),克伦威尔统治英国,他被任命为英国的摄政官。在他治下,各宗教团体都得到相当的自由,即使是异端,也不至于被处死。他临终前如此祷告:「求主教导那些过分倚靠恩赐的人,使他们更多倚靠你。」克伦威尔去世后,其子理查接续他作摄政官,但懦弱无能。1660年保皇派将查理一世之子从法国请回,立为查理二世,史称「1660复辟」。圣公会重新掌握国会,强迫清教徒照圣公会的规矩进行崇拜。逼迫的结果,使清教徒不得不脱离英国教会。过去他们曾希望留在教会中,从内部改革教会,现在他们被迫采取分离派的立场,他们也成了「不同意者」。 2. 贵格会 又称公谊会,创始人为英国人乔治佛克斯(George Fox, 1624-91)。起初为一鞋匠学徒,他渴慕神的事,对当时的教会及信徒生活感到不满。1646年佛克斯发现,倚靠圣灵所赐的内心之光,就可以过得胜生活。于是他不再参加教会,翌年开始旅行布道,传讲「内在之光」的福音,追求与神直接交通。由于佛克斯坚决对抗传统权威,他经常被捕,但他的热诚和道德操守,渐渐吸引一批跟随者,他就将他们组织起来。有一次佛克斯要法官「因主的话而战栗」,法官便嘲笑他们为「战栗者」(Quakers),「贵格会」之名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乔治佛克斯(George Fox, 1624-91) 佛克斯不利用任何教会,常在户外传道。他也不采用任何信条或神学,他根本不相信神学院、神学训练或全职事奉。佛克斯主张信徒聆听圣灵的声音,跟从基督的教训。由于他认为所有人都可与上帝直接沟通,故教会并无设立牧师一职。佛克斯也认为,无须在教会守圣餐,因耶稣能亲自教导子民,不需借外物去记念或代替祂。贵格会也不主张洗礼,因信徒注重内里圣灵的工作,而非倚靠外在形式。贵格派信徒聚会的地方非常简单,里面没有讲台、没有乐器、也不唱诗。他们坐在一起,安静地等候圣灵的感动。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圣灵的感动,他们就安静地离开,但如果有一位弟兄或姐妹有感动,他就站起来分享他的信息。 1689年英国颁布「宽容法案」,凡是接受以下各点的,都可以自由崇拜: - 发誓效忠威廉和玛丽。 - 拒绝教皇权柄、化质说、弥撒、向马利亚及圣徒祷告。 - 接受「三十九信条」。 这法案使得不同意英国国教者可以自由敬拜,包括长老会、公理会、浸信会和贵格会等,他们约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天主教及不信三位一体教义者不在宽容之列。 二、基督教在北美大陆的发展 1.维吉尼亚詹姆士镇(Jamestown) 1593年伊利沙白和英国教会大主教一起迫使国会通过法律,向清教徒和天主教徒施压,命令所有分离派认同英国教会。许多分离派信徒在受到逼迫期间,纷纷逃到荷兰,但生活艰苦。1605年两家公司(普利茅斯公司和伦敦公司)取得英国皇家特许状拓垦北美洲建立殖民地,两个公司投资成立了维吉尼亚公司,同年12月,第一批殖民者共104名多是倾向清教徒的英国国教徒,他们和39名船员乘坐三艘船,在1606年4月26日到达了维吉尼亚的亨利岬角,在距离河口水路约48公里的地方登上了美洲大陆,为了表达对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敬意,将这个定居点命名为詹姆士镇,在1607年开始北美第一次基督徒聚会。 Jamestown Church 2. 五月花号 受到第一批殖民成功的激励,分离派清教徒听信了伦敦公司的宣传,决定移民美洲建立清教徒的国度。北部殖民各区统称为新英格兰,其中包含美国最东北方六个殖民区,是以分离派公理会的宗教理念而建立的。最早来的是搭乘五月花号的101位殖民者,由布列得福(William Bradford)领导,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于1620年冬到了新大陆。为了纪念家乡,他们把上岸处命名为普利茅斯。101名英国清教徒在上岸之前,41名成年男子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如下,同意创建并服从一个政府,成为美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石。英国清教徒前往美洲的大移民开始于公元1628年,他们在撒冷(Sa1em)建立麻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这个殖民地一开始就非常兴盛,到公元1640年时,已经有二万人在撒冷地区定居。许多在撒冷的清教徒后来与英国国教断绝关系,采用了公理派教会行政制度。十年之间,在麻萨诸塞州成立了33间教会,除了一两位牧师倾向长老派制度外,他们都采用公理派制度。公元1636年,他们在麻州的剑桥镇(Cambridge)设立了第一间基督教学院;为了纪念奉献大批捐款的哈佛牧师(John Harvard),而定名为哈佛学院,就是今天的哈佛大学。 虽然新教信徒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来到美洲大陆,13个殖民地(宾夕法尼亚州除外)的信徒因为教派不同,彼此压迫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有四次贵格会友因为信仰而被处死,猎巫运动亦再次于Salem重演。后来英王查理一世意图恢复天主教,就在维吉尼亚北部划出一块地给天主教徒,就是马里兰。在维吉尼亚殖民区,上流社会的教徒因渐渐富裕,成了贵族式的英国国教徒,而下阶层的则成为贵格会及浸信会信徒。贵格会及浸信会中人有不少因遭逼迫而逃至马里兰,因为那儿还比较有宗教自由。有些殖民区为了要吸引移民,就在宗教上采较宽容的政策,因此其居民有着许多不同的宗派背景,在种族上也不只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苏格兰-爱尔兰人、荷兰人及德国人等。1681年宾威廉在宾夕法尼亚建立政教分离政府。 宾威廉(William Penn,1644-1718) 是贵格会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他家世显赫,父亲是英国海军上将。但他自己后来加入贵格会,反对使用武力,也曾为信仰遭监禁。他希望到美洲新大陆,建立一个宗教完全自由的殖民地。1581年英王查理二世为偿还欠他父亲的债,就将北美的一大块土地赐给他。但他认为这块地的所有权人是印地安人,所以他仍然自己出钱,向印地安人购买了这块地,所以他和印地安人相处和谐。这州后来就以他的姓,命名为宾西法尼亚州(Pennsylvania)。他果然在这州成功的实践了宗教自由,是当时在北美除罗德岛之外的自由区。这州的首府也被命名为费城(Philadelphia),意为兄弟之爱。 宾威廉(William Penn,1644-1718) 三、欧陆的敬虔运动 路德主义不断发展,渐渐偏重形式,教会被「死的道理」充满,强调如何保守教义的纯正,及如何防备偏离路德派教义,既不能感动人,也不叫人信主,更不能勉励信徒过有见证的生活。教会对信徒的要求是:知道信仰问答、参加聚会、听教义式讲道、参加圣礼。他们不必参与教会事奉,也从来不提基督徒灵命长进或属灵经历。有些牧师的生活和他们的职份不相称,甚至有许多还未真正重生得救。教会内部则充满酗酒及不道德的事。 一百年前,路德反对僵化的天主教,发起改革,并以他那激烈的个人经验,宣扬人与神相交的信息。一百年后,当初改革者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见地,变成了僵硬的规条。 更正教人士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德国神秘主义者伯麦(Jacob Boehme,1575-1624)就问道:「如果那些读圣经的人,不认识默示圣经的圣灵,那有什么益处呢?」这种普及的关注,掀起了敬虔运动,信徒强调重生、个人信心、以个人切身经历作为传福音的动机…等等的重要。 敬虔运动发起的领袖是施本尔Philip Spener (1635-1705年) ,他受英国清教徒的著作影响颇深,呼吁信徒注重个人追求灵命复兴,在教会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契,互相守望。为建立一个更热诚、更属灵的基督教,施本尔在教会里成立许多「教会中的小教会」。这些小教会就是在当地教会中「一同研经、彼此关怀」的小组。 施本尔相信,基督教不仅是一套头脑知识,更是活的生命。他认为为教义争论是没有益处的,而传道人需要加强训练。他要求传道人都当有个人的属灵经历,并且在生活上有见证,配得上神的呼召。讲道不可以用教义式或争论式,乃要造就信徒灵命及所有听众。他认为真基督徒必然有火热的事奉,而且是从「重生」开始的。他和清教徒一样,极力反对看戏、跳舞、打牌。而当时,这些事对路德派信徒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他也主张在吃、喝、生活方面要节制。1727年富朗开去世之时,是敬虔主义的顶峰时期。敬虔主义派并未脱离路德派教会,它不仅给灵性冷淡的路德派教会带来生气,也影响了亲岑多夫和约翰卫斯理,带下更深远的祝福。 敬虔派另一位主要人物是亲岑多夫Zinzendorf (1700-1760年),他出身撒克森的贵族家庭,他的教父是敬虔派的发起人施本尔,小时候入富朗开在海莱的小学,受敬虔派的熏陶,也喜爱路德宗的教义。他先接待来自摩拉维亚(邻近波西米亚)的弟兄们居住其属地,并于1727年领导他们重组“摩拉维亚弟兄会”。摩拉维亚用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训练年轻人,严格几乎不近人情,男女青年他们受到严格的监督,从小小孩子就要离开父母,近似大陆的人民公社,连配偶的选择也有规定跟管理。但是这种严格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年轻工人,他们非常的能够吃苦耐劳,以至于在世界很多艰苦的地方,开拓了宣教事工,他们宣教的地区,可以远达西印度群岛,远达北极的格陵兰。 亲岑多夫Zinzendorf (1700-1760年) 然而,敬虔主义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 –凭感觉:读经比较主观,他们倡导要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来读圣经,因为要倚靠圣灵的亮光,所以有时候难免会主观,并且轻看『字义的分析』、『历史的分析』和『神学的分析』。 –注重禁欲,严格舍己:富朗开不给学校孩童有太多机会玩耍。敬虔主义到一个地步,有禁欲的倾向,甚至变成苛刻与吹毛求疵,譬如讲求比较朴素的服装打扮,他们会禁止跳舞打牌,甚至连散步都认为这是不需要的休闲活动。 –排外:对于非敬虔派的人,称他们为不属灵。对于不会讲自己得救经历的人,则不承认他们是基督徒。 –反知识、反仪文,对神学比较冷淡没有兴趣:由于他们低估了教义的重要,结果反倒为后来的自由神学主义及现代主义铺路。 四、英国的循道运动 18世纪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领导地位,而陷入长期、痛苦的竞争之中。也在这世纪中,大英帝国的势力伸张到印度、北美、澳洲和南非。在工业革命之下,新机器发明,生产加强,大都市兴起,英国的农业社会起了改变。工业时代导致英国人民生活全面的变化。这段时期,英国的教会光景是可悲的。无论是安立甘教会,或不同意者所设立的长老派、公理派、浸礼派教会,大部份讲道缺乏热忱,都是一些枯躁乏味的道德论调。除了少数例外,大部份牧师都不做超过本份的工作,所做的也是例行公事而已。教会的高薪职员,有低薪助手可以为他们做事。许多传道人不尽责,反而忙于巴结地主,陪乡绅们打猎、喝酒、打牌。18世纪前叶,英国的道德光景尤其低落,对神普遍不信,加上粗俗的文化,使公共娱乐变成非常低级,酗酒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1. 约翰·卫斯理生平 撒母耳卫斯理是英国国教在爱普窝(Epworth)村的教区牧师。他的妻子苏撒拿(Susanna)是个极其坚毅的女人。他们生了十九个孩子,其中八个夭折,第十五个是约翰,第十八是查理。这两个孩子成了教会历史的重要人物。1709年,爱普窝牧师住宅被焚,约翰和查理几乎被烧死。那时约翰刚六岁,一生无法忘怀自己从火焰中被救的景象,他常自称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一根柴」。两个男孩都很会读书,后来相继进入牛津的基督教会学院;约翰于1720年入学,查理过六年也进该校。约翰成绩极佳,被选为林肯学院的研究生。获得此项荣誉必须先接受圣职,故此,约翰于1725年在英国圣公会被立为执事;三年后被立为牧师。这时,他的父亲撒母耳已经年迈,因此有一段时期,约翰回到爱普窝教区,做父亲的助手。约翰不在牛津时,查理和另外两位同学组织了一个社团,目的在互相切磋。不久,他们花许多时间读有益基督徒灵命的书。 1729年,约翰回到牛津时,他立刻成为这个团体的领袖,也吸引不少同学加入。渐渐地,这个团体的宗旨变成「实际经历奉献的基督徒人生」。社团里的团员开始前往牛津监狱做探访工作,也开始实行有纪律的禁食。其他牛津的同学们讥笑约翰和他的团友,戏称他们为「圣洁会」 (Holy Club)。因为当时大部份学生都过着放肆的生活,而这个社团里的人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于是有些同学为他们取绰号,称他们为「循理派」(Methodists)。1732年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进入牛津作工读生,一年后也加入圣洁会,成为卫斯理兄弟的得力同工。 1735年,撒母耳卫斯理去世,本来约翰愿意继续先父在爱普窝教区的工作,但这时俄格托普( James Oglethorpe)将军邀请约翰前往美洲新殖民地乔治亚宣教。约翰和查理的寡母积极鼓励他们答应呼召出去。她说:「如果我有20个儿子,我乐意把他们都送出去宣教,虽然我会再也见不到他们。」于是,这两兄弟便于1735年10月,离开英国。这次航程风浪汹涌,好几次船都濒临翻覆的险境。英国乘客们惧怕死亡,不知所措;却见同船有一群德国摩拉维亚信徒,甘心服侍别人,作低贱的工作,在风浪中安然唱诗,连孩子们也全然不惧怕死亡,给卫斯理兄弟很深的印象。约翰卫斯理深深感到,这批摩拉维亚信徒对神的信心,是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他又从他们的生活和交谈中,学到许多功课。抵达乔治亚后不久,约翰卫斯理遇到亲岑多夫的同工施旁恩伯(August Spangenberg),当时他负责摩拉维亚教会在该殖民地的宣教工作。施旁恩伯问约翰卫斯理说:「你认识耶稣基督吗?」卫斯理回答说:「我知道祂是世人的救主。」施旁恩伯说:「对的,但你自己是否确知祂已经拯救了你呢?」这个问题使卫斯理整整苦恼了三年,因为他没有肯定的答案。 卫斯理两兄弟在乔治亚勤奋工作,约翰又有极强的语言恩赐,能够用德、法、义、英数国语言讲道。他仿照大学时代的方式,组织小组团契。但由于缺乏策略,及勉强信徒遵行严格规条,使这两兄弟的工作一败涂地。他在乔治亚工作期间,曾与Sophy Hopkey小姐论及婚嫁,但又考虑守圣职独身。最后,他用抽签来决定,结果是反对与这位小姐结婚。约翰这个决定令对方与其富有的家属大感不满,这位小姐旋即与另一位追求者结婚。婚后其丈夫反对她参加卫斯理所主持的宗教讨论会,卫斯理反以为她缺乏灵性修养,不准她领圣餐。她的友人误以为卫斯理借此在报复,甚至起来控告他。以至于卫斯理在乔治亚的工作完全失败,只得返回英国。 有10年之久,约翰卫斯理不断与罪搏斗,努力遵行律法,但一直无法从罪中释放,也得不到圣灵的印证。他自己写着说:「因为是靠行律法,而非凭信心。」约翰于回到英国后第一个礼拜,便认识一位摩拉维亚教会的弟兄贝勒尔(Peter Bohler),他正等候前往乔治亚宣教。贝勒尔传讲完全顺服、立时悔改、靠主喜乐的道理。他于动身前,在伦敦组织了「桎梏巷会社」(Fetter-Lane Society),约翰卫斯理加入该会为会员,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尚未获得心灵的平安。 1738年5月21日,查理卫斯理在一场大病中经历重生,疾病也痊愈了。三天后,同样的经历临到约翰。那一天,约翰很不情愿地前往安立甘教会在阿得斯格街(Aldersgate Street)的一个会社,会中有人宣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序文。约翰记述他当天的经历说:「九点差一刻,我听到路德描写神如何借着人归信基督,而在人心中作改变之工。我感到心中有一股异常的温暖,我知道我已经真正归信基督,单靠基督,得蒙救恩,而且得到凭据,知道祂确已除去我的罪孽,救我脱离了罪与死的律。」 这次经历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此决定了约翰卫斯理对重生的看法。他认为重生是一种「瞬间的经验」,而且在这经验之前,会先有一段长期而痛苦的挣扎。他认为,一个人必须能确实说出他个人重生的时间和地点。但这次经验后,他自己仍摸索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进入毫无恐惧、完全自由、充满喜乐的境界。既然摩拉维亚教会信徒给卫斯理这么大的帮助,他便决定多多了解他们,而于重生后三个礼拜,前往德国会见亲岑多夫,并在赫仁护特住了两个礼拜。回到伦敦后,有一段时间他仍然与摩拉维亚弟兄会交往,但发现他们过于高举亲岑多夫,并倾向敬虔派,且有神秘派色彩。而且他们自傲,有的诡诈,有的虚假,更有简直是虚谎的人。1740年,约翰卫斯理就退出了「桎梏巷会社」,与摩拉维亚弟兄会分道扬镳。 当时圣公会专门向上层社会的人传福音,而长老会跟浸信会是专门向中产阶级、向商人传福音,约翰卫斯理的循理会就专门向穷苦的下层阶级的人传福音。1739年怀特腓开始在布里斯托(Bristol)附近,向矿工们露天布道。不久,他邀请卫斯理兄弟加入。「露天讲道」在当时是一件崭新的尝试,约翰卫斯理起先对这种讲道相当犹豫,因为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中讲道,才合乎宗教的庄严性。然而过不久,他就发现矿工们非常贫穷、从不踏进教堂。他们对福音一无所知,而且灵性饥渴。他也想起耶稣在世上时,也经常露天讲道。 因此,约翰卫斯理便于1739年4月2日举行第一次露天讲道。听众从一千、五千,一直增加到两万人。怀特腓到了伦敦,也把查理卫斯理引入了野地布道行列。在附近郊区的野地,有广大的群众聚集。卫斯理聚会吸引人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讲道,还有他们兄弟的圣诗,并神迹奇事,显明神的大能。神的能力与约翰卫斯理同在,圣灵在聚会中彰显,有人哭喊倒地,也有神迹奇事随着,鬼被赶出去。卫斯理并不禁止表露情感;他要人认罪,对付罪,追求圣洁。怀特腓则勉励会众安静,守秩序,严禁造成混乱,注重纪律。 1741年,约翰卫斯理表示他不赞同强调预定论的加尔文主义,倾向强调自由意志的亚民念主义。怀特腓却是强烈的加尔文主义者。为此问题,两人意见不同,决定分手。不过,以后两人恢复友谊,彼此尊敬。怀特腓常记念约翰在信仰上对他的引导。1770年,怀特腓在第七次到美洲殖民地布道时去世。有人问约翰卫斯理,将来在天堂的时候,会不会见到怀特腓。卫斯理回答说:「当然不能!因为他远在我的前头,比我更接近宝座。」随后他依照怀特腓的遗愿,在其葬礼上讲道。 卫斯理一直无意脱离英国国家教会,因此他一直到离世,都没有成立一个新宗派或教会(循理会是在约翰卫斯理死后,才正式脱离圣公会而独立)。但同时,他又不忍心看到自己工作的果效流失。所以他定意保守并栽培信徒的灵命。在卫斯理开始传道之前,英国已经有许多宗教性的「会社」(society),于是卫斯理便把那些因为听他的讲道而信主的人聚在一起,组成「会社」。这些信徒必须继续领人归主。不但如此,卫斯理发明一种「会票」,颁给有资格的会员;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利用这种会票制度,卫斯理可以淘汰那些暂时相信或假冒相信的人。卫斯理身为圣公会的牧师,却在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各地讲道,侵犯了其他牧师的教区。当别人批评他时,他说:「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 卫斯理提出「完全成圣主义」 ,他认为基督徒在世的时候,有可能可以达到完全的地步,成圣是基督徒重生以后,第二次的蒙恩。因着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献,单纯的信心,以及圣灵的充满,人可以在今生完全除尽罪性,充满上帝完全的爱,这是今生可以得到的境界,而且是瞬间完成的恩典。这个论点促成圣洁运动来追求「第二次祝福」,后来的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都由此开始发展。 卫斯理及循理派把整个英国改造过来。英国在卫斯理兴起之前与之后,截然不同。许多无知、粗俗、残暴、酗酒的现象自英国消失。由他带下的属灵复兴,使英国避免爆发如法国那样激烈、血腥的大革命。 2. 约翰卫斯理的婚姻生活 卫斯理这对兄弟,对教会姐妹来说,是危险的祸害!不少年轻姐妹对他们颇有好感………真希望两兄弟别拖了,快快找好姐妹成家!~卫理宗James Hutton ( 1747) 1749年查理(42岁)与小他近20岁的莎莉(Sally Gwynne)结婚,婚后生活美满,育有长成的子女三人,其中两个儿子都是音乐奇才,然而为他们证婚的哥哥约翰情路却是异常坎坷。长年单身的约翰卫斯理由于花边新闻不断,常被对手抹黑与攻击,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说服自己:结婚是顺服神,为了维护卫理运动的名誉。迟至1751年,因为约翰染病,朋友介绍一位寡妇玛丽(Mary Vazeille)照顾他,他们因而相识结合,约翰卫斯理这位教会的黄金单身汉终于在48岁走入婚姻。 约翰对婚姻的理念是:“做为一位卫理宗的牧师, 即使结婚不再单身,也必能照样回应上帝的呼召,而不会因此少讲一堂道或是少出一趟远门去宣教。”约翰在外旅行工作九个月,回家相聚三个月,玛丽抱怨分离时的寂寞。但曾试着同行作工,她又嫌艰难,因为害怕遭遇反对和攻击而中途折返。约翰外出时, 允许玛丽可以打开他的私人信件,帮他处理必要事宜。不料,这些信件中,有一大部份来自寻求丈夫开导牧养的姐妹,有的信件甚至透露出她们的爱慕情愫。玛丽开始偷偷跟监丈夫的行踪,她抑制不住心中怒火,把丈夫私人信件和秘密泄漏给卫理宗的敌人,借此打击他。最后,她公开控诉约翰卫斯理犯奸淫。有一回,友人John Hampson 没事先通知,就登门拜访约翰・卫斯理,惊见玛丽狠狠地抓着丈夫的头发,把他从客厅的一角拖到另一边。1755年,玛丽曾离家出走。至1771年,更离去不再返回。玛丽于1781年去世,约翰后来才获知她的死讯。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基督教会史」, 王星然「约翰・卫斯理的悲伤情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
    Free
  24.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6. 宗教改革之后( 1600-1700)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觉得一个人信主是因为神的拣选还是人的自由意志? 2. 你对清教徒的印象是什么? 3. 你有听过哪些基督教的宗派?你曾参加过哪个宗派? 大纲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亚民念主义 英伦三岛的改革 重洗派 天主教的改革 一、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1.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信徒在法国称为预格诺派(Huguenots),在1559年时约有40万信徒。1560年查理九世登基时,还不满11岁,朝政由太后麦第奇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Medici) 掌控。预格诺派后来取得相当的政治势力, 在1562年开始与天主教发生几次内战。凯瑟琳担心预格诺派的势力太大,威胁到查理九世的王位,就在1572 年策画一场大屠杀,企图消灭预格诺派的所有信徒。 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1572年圣巴多罗买日,许多预格诺派和天主教的贵族齐聚巴黎,参加那瓦尔王亨利(Henry of Navarre)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利特(Marguerite)公主的婚礼。那瓦尔王亨利是预格诺派信徒。在8月24日教堂钟响之时,开始三天三夜的大屠杀,在巴黎有二千至八千名预格诺派信徒被杀,大屠杀扩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镇,持续数周之久,估计死亡数目大约从一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不等。这场大屠杀被认为是16世纪最恶名昭彰的一场宗教屠杀,也是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捩点,更正教丧失大批菁英,幸存者则趋向极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那瓦尔王亨利终于在1594年成为法国国王,是为亨利四世。为了获得法国居多数的天主教徒的接受,他在即位之前,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但他没忘记他旧日的同道,在1598年颁布「南特谕令」(Edict of Nantes),宣布赋予预格诺派公民权,并准许他们自由举行崇拜。1610年亨利遇刺身亡,战争再起。1629年,预格诺派在法国的最后一个据点失陷,于是该派在法国的政治力量完全崩溃,信徒都逃到其他国家及新大陆避难。 3.奥斯堡和约与韦斯发里亚和约 德国自1555年「奥斯堡和约」之后,有一段的和平时日。但到了1618年,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战争又起。经过30年的恶战,人口从1500万人减到500万人,直到1648年签订了「韦斯发里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 ,战争才结束。此和约的内容与奥斯堡和约相似,只是加上一点:在德国对更正教的容忍,除了路德派,也包括加尔文派。各地的宗教,也是看封侯的信仰而定。 二、亚民念主义 1.亚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或译亚米念, 亚米纽斯, 阿民念) 荷兰神学家。在他还小的时候,西班牙人来,毁了他的家乡,也杀害了他的父母和亲友。他被一些有爱心的荷兰人领养,长大后进入莱登大学受教,在校内表现优异。由于他的天资,阿姆斯特丹市长资助他出国深造。在日内瓦,他赢得加尔文继承人伯撒的好评。他也前往义大利进修。回国后,亚民念于1588年成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会的牧师,在当时被公认是一位博学能干的牧师。他在1589年受委任,要求他去驳斥一位名叫昆赫特(Koornhert) 反对加尔文预定论的神学家。亚民念在研究了昆赫特的文章,与圣经经文比较,最后在挣扎之中,他对无条件的预定教理表示怀疑,而断定人有选择的自由。认为昆赫特是正确的结论。1603年,任教于来顿大学,与一严格相信预定论的同事葛马如(Francis Gomarus)辩论,最后,虽然自认是加尔文信徒的亚民念,却成了加尔文主义相对的亚民念主义的代表。 2. 加尔文与亚民念主义的比较 加尔文主义TULIP (1619) 亚民念主义PEARL (1610) T otal Depravity全然堕落:因为亚当的罪,使人一出生就在堕落的状态里面,人在这个堕落状态里面,是全然的堕落。在堕落的状态里面,他没有想要寻求神,是神来找他,所以是神先主动来找人。 P revenient Grace先在的恩典:神先在罪人身上,有祂的行动、恩典的安排,这个「先在的恩典」是帮助人或者是修补人因为堕落和罪对意志的打击,因此人可以对救恩有感觉、有回应的能力。 U nconditional Election无条件拣选:人是全然堕落,所以人在堕落中间里面,他不会寻找神,因此他会得救信耶稣,乃是神无条件的预定跟拣选。 E lection of the Faithful信徒蒙拣选:神预定的旨意是根据祂的预知。神预知有些人对福音有信心,会回应祂的呼召,而这些人就是神所预定的。 L 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赎罪:神的预定拣选,只是为了祂所预定拣选的人。 A tonement for All普世的赎罪:基督耶稣的救赎是为全人类的。所以基督耶稣的救赎,足够供应给每一个人,但是祂只有对信的人有效。 I rresistible Grace不可抗拒的恩典:神把信心的恩典,赐给人可以信神,他没有办法抗拒从神来的恩典。 R esistible Grace可抗拒的恩典:神盼望每一个人得救,这是神的旨意,但是当恩典临到人的时候,人本身可以抗拒。他可以回应,他也可以抗拒神救恩的邀请。 P 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蒙永恩:因为预定拣选,是按照神的旨意,一个被神拣选的人,他一定不会失去救恩。所以当人被神预定拣选时,他会跟随主到底,直到他见主面,他不会半途而废 L iable of Lost可能的堕落:我们如果不紧紧跟随耶稣的话,有可能中途离开主、背信主,我们不会不断的跟随主直到我们见主面。 3.亚民念主义的发展 亚民念的教导在荷兰引起极大的神学争论。1618-19年荷兰改革宗政府在多特(Dort)召开一次会议,这是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或译归正教会,即加尔文派教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会议,会中一致通过拒绝亚民念的教导,将其定罪,并采纳富有加尔文派思想色彩的教会法规。亚民念派随即遭到放逐,数年后卷土重来,但直到1795年才得到国家正式承认。亚民念主义在英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包括安立甘教会和绝大多数分离派的教会中。卫斯理约翰采纳了亚民念主义,成为卫斯理循道派的信条。今日,因为亚民念主义的主张有利于福音的传布,美国福音派多倾向亚民念主义的观点。 三、英伦三岛的改革 1.英国教会的改革 英国教会的改革不是由神职人员所领导,而是由国王领导。其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亨利八世(1509-47在位)起初因其父亨利七世要求,为了保持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而在登基前娶了寡嫂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这婚姻原本违反天主教法典,在当时,必须有教宗特许才能消除姻亲关系。但是凯瑟琳宣布她的第一次婚姻并未圆房,认为只需宣布第一次婚姻无效即可。教皇当时受西班牙掌控,就特准了此婚姻。当时亨利18岁,凯瑟琳24岁。 凯瑟琳王后和亨利八世的婚姻维持了24年,这段期间凯瑟琳王后得到了英格兰国民的爱戴。但是凯瑟琳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其他六胎都夭折。亨利八世认为因他娶了兄嫂,才招来这些咒诅,因此请求教皇批准他与皇后凯瑟琳离婚,并让他另娶凯瑟琳的侍女年轻漂亮的波林(Ann Boleyn) ,好为他立后。教皇碍于西班牙的势力,拖延了好几年都未批准,因为波林已经怀有身孕,于是亨利决定自行处理此事。1533年他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协助下,先宣告他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随即和波林结婚,生下一个女儿,即日后的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从公主一夕之间变成国王的私生女。 1534年亨利命国会通过「最高权威法」,宣布他及其王位继承人为「英国教会在地上唯一最高的元首」。从此英国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但除了改变英国教会在地上的最高元首外,并无其他教义与仪式的改变。亨利及英国人也仍自认为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亨利曾痛批马丁路德为异端,而在1521年获教皇颁授「信仰捍卫者」的尊号) ,英国教会仍维持由主教治理。亨利死后其子爱德华六世(1547-53在位)继位。爱德华六世是亨利八世与他第三任妻子西穆尔(Jane Seymour)之子。西穆尔是支持抗议宗的信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蓝麦的指导下,英国教会与天主教渐行渐远,在教义与礼仪上都有所变革,例如:圣餐时,信徒可以同时领受饼和杯;教堂里取消图像等。为了强化改教运动,克蓝麦特别从德国请到复原教的领袖们,到牛津及剑桥执教。又因为许多圣职人员仍然照传统罗马方式举行教会仪式,克蓝麦在国王特许下,派遣「御用牧师」到各地游行讲道,教导圣职人员,也教导一般百姓。克蓝麦也是「公祷书」与「四十二信条」的主要起草人。 爱德华在位仅6年, 15岁就死了,由凯瑟琳的女儿玛丽(1553-58在位)继位。玛丽一直都是天主教的支持者。在波林王后的操纵下,她从国王长女的宝座,跌落为国王私生女,甚至被波林强迫当妹妹伊丽莎白的侍女。她痛恨宗教改革。她致力于使英国回复天主教,因此在玛丽任内,天主教势力得以卷土重来。玛丽极力逼迫改革派,在1555一年之中就烧死了75个改革派人士,在她统治期间约烧死了300人,而得到「血腥玛丽」 (Bloody Mary)之称号。 玛丽死后,由波林的女儿伊利沙白(1558-1603在位)继任。她母亲的婚姻既遭罗马教廷否认,她也就不得不自认为抗议宗。而她登基时,血腥玛丽的逼迫,已使得英国的民情更同情抗议宗。1563年英国教会将克蓝麦所拟的信条修改,通过了具有抗议宗精神的「三十九信条」,直到今日仍为英国教会的正式信条。从此天主教徒在英国成了少数。 2. 清教徒( Puritans) 当血腥玛丽在位年间,英国许多更正教徒逃到日内瓦,归附了加尔文。当伊利沙白登位后,他们带着加尔文的观念回到了英国。他们不能满足于1563年的《三十九信条》,希望看到英国教会在教义、礼拜仪式、教会结构及道德上彻底的纯净(purify the church) ,因此他们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 。清教徒渴望看到每个教会都有热心的、属灵的、善讲道的牧师。他们要求废除当日流行的牧师礼袍、跪着领圣餐的方式、婚礼中的戒指仪式,以及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 清教徒认为,牧师的礼袍使圣职人员成为特殊阶级,无形中联想到天主教祭司的权威。跪着领圣餐的方式,令人联想到天主教的化质说,敬拜临在圣餐的基督身体。婚礼中的戒指仪式,则代表天主教以婚礼为七圣礼之一的看法。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对清教徒而言,纯属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教会把这些「天主教的旧酵」都扫除干净。不久,他们又进一步要求在每一个教会中选出长老来,负起教会惩治的工作。他们也盼望废除主教制,由百姓选出他们自己的牧师,而且所有牧师地位平等。这项要求,是要使教会行政制度由「主教制」变成「长老制」。虽然清教徒反对英国教会的主教制及许多仪式、条文,但他们绝不脱离教会。他们仍愿留在教会中,从内部加以改革,以便照加尔文日内瓦教会的模式,塑造英国教会。 3. 分离派(Separatists) 分离派信徒则认为,从内部改革英国教会的工作,不是绝望就是一项冗长乏味的事工。因此,他们决定脱离英国教会,故被称为「分离派」 (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 (Dissenters) 。在教会行政制度方面,他们强调每一个教会都是独立自主的,没有一个教会可以干涉另一个教会。因此,他们又称为「公理派」 (Congregationalists)或「独立派」 (Independentists) 。当时英国有四个宗教派别:罗马天主教派、安立甘教派(英国国教) 、清教派、分离派。安立甘教徒多拥护国王和主教制。清教徒为国会的忠实支持者,欲以长老制取代主教制。分离派则否认主教制和长老制,主张以地方区会为教会行政的真正单位。 4. 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圣经 伊利沙白女王在宗教上采取缓和政策,反对极端的清教主义并加以控制,但她却没有歼灭它。她发现,当她和罗马教廷对立时,她实在需要许多清教徒的支持。1593年伊利沙白和英国教会大主教一起迫使国会通过法律,向清教徒和天主教徒施压,命令所有分离派认同英国教会,否则便要自动离开英国。许多分离派信徒在受到逼迫期间,纷纷逃到荷兰。1603年伊利沙白女王逝世,因她未婚无子嗣,英王亨利七世的玄孙苏格兰王雅各六世就继位,称为詹姆士一世(James I),统治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他往伦敦上任途中,一群清教徒呈给他一份「千人请愿书」,请求修改英国教会的规条。詹姆士一世于是召开会议讨论这些问题,结果只达成一项重要决议,就是开始翻译一本新的圣经译本。雅各委派了54个学者,花五年(1607-1611年) 译成著名的「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圣经,成为最广被阅读的圣经译本。 1618年詹姆士允许合法的体育活动在主日举行,并下令要在主日讲台上宣布体育动态。但清教徒一向强调主日不可作工,这项谕令使清教徒十分愤怒。清教徒也重视读经、家庭崇拜、道德纯洁,詹姆士强调的事,却与他们对立。1622年詹姆士又下谕令,指示牧师在讲道时应说什么和不应说什么的话,清教徒相信,牧师必须依靠圣灵自由传讲神的话。那些不能容忍这些限制的人,就离开英国往别处居住。 四、重洗派 有一段时期,改教运动所向披靡,因为有路德狂暴的前锋冲刺,加上慈运理、加尔文及许多改教者的援助。另一方面,罗马教会继续腐化、教皇处事不慎,以致使这个巨大而古老的建筑物,从根基开始摇动,甚至几乎全幢倒塌。然而,突然间,改教运动停顿了下来。有几个原因使然: - 路德在农民战争中的立场。 - 重洗派的影响。 - 抗议宗本身的分裂。 - 「因信称义」教义的错误应用。 1. 重洗派(Anabaptists 重洗派源于瑞士苏黎世。他们对慈运理和路德的改革不满意,认为改革不够彻底。他们主张,教会应当是由「真心相信福音的人」所组成。他们认为,导致教会堕落,充斥假信徒的原因有二: - 婴儿洗:造成大批挂名的假信徒。 - 政教合一:使基督教国的公民,自动成为教会的会友。 婴儿洗礼对当时多数人而言,是牢不可破的观念,因担心婴儿若不受洗,一旦夭折,将无法得救。重洗派认为,圣经里面找不到为婴儿施洗的根据;慈运理却赞成婴儿洗。最后苏黎世议会接受慈运理的看法,拒绝重洗派。1525年在一次苏黎世的聚会中,格列伯(Conrad Grebel)率先为布劳洛克(Blaurock)重新施洗,之后布劳洛克也为其他人施洗。这使他们被称为「重洗派」。重洗派主张政教分离,坚持信仰自由,反对透过法律强制民众信仰任何宗教。当政教合一时,错误的教义不但触犯教会,同时也触犯了政府的法律,因此「异端」成为须由政府严惩的大罪。重洗派却认为,教会可以逐出异端,但不应让政府来治罪。早期重洗派教导信徒:要尽力与世界分开,也不可卷入「动用刀剑」的事,因此他们规定其信徒不可担任公职,不可当兵,不可起誓,也不可兴讼。有些重洗派信徒设立「弟兄社区」,实行凡物公用的生活。 重洗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遍及瑞士许多县郡、奥地利、波希米亚、德国南部,直到莱因河谷,抵达荷兰。重洗派在瑞士被称为「瑞士弟兄会」;在荷兰则发展成「门诺会」。重洗派对于现有政治秩序采漠视或敌视的态度,使人认为他们是革命份子。天主教因重洗派而怪罪路德派,以致路德派也痛恨重洗派。闵斯特(Münster)事件使重洗派的名声更受重创。一位自认为先知的马提斯(John Matthys),带领一批重洗派信徒攻占了闵斯特(1533),宣称新耶路撒冷就要降临该城,又实行共产,后来甚至实行多妻制。结果该城被包围攻破(1535),城中居民惨遭屠杀。慈运理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及天主教,一起发动对重洗派残忍的逼迫。他们或者被吊死,或者被烧死,更多是被淹死。逼迫他们的人且取笑说,他们喜欢洗就让他们洗个够。受害者达数千人之众。 2. 门诺西门斯(Menno Simons, 1496-1561): 门诺于1524年在自己家乡弗立斯兰(在荷兰一带)被立为天主教神甫。他在圣经上多下功夫,并研读早期作者和路德等改教领袖的著作。1536年他脱离罗马天主教,加入弗立斯兰重洗派。他在荷兰及德国各地旅行,每到一处,必将信徒组成教会,借讲道及写作劝勉他们。不久以后,这批信徒就以「门诺派」取代了重洗派。他们是一些和平、勤奋、兴盛、被人尊重的公民。在改教时期到处被拒的重洗派信徒,现在却是一批被誉为敬虔的基督徒。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强调政教分离。 3. 亚米胥派(The Amish) 1693年瑞士弟兄派分裂,因为亚们(Jacob Ammann)根据圣经(林前5:11)认为,应当与被革除教籍的人完全分开;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点只应用在圣餐上。1693年瑞士弟兄派分裂,因为亚们(Jacob Ammann)根据圣经(林前5:11)认为,应当与被革除教籍的人完全分开;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点只应用在圣餐上。瑞士弟兄派分裂以后,亚们的跟从者订立了严格的教会惩戒方案;这方案使他们保持独特的传统生活形态,不使用现代科技,并且不与外人通婚,被称为「亚米胥派」 。直到今天,在美国宾州、俄亥俄州、印地安那州、爱阿华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都可以找到亚米胥派的聚居区。 4.浸信会(Baptist Church) 1609年,有一群从英国迁来荷兰的信徒,成立了第一间浸信会教会,理念和重洗派一样,都反对婴儿洗,但当时还是实行浇水礼。随后有些浸信会成员返回英国,在英国建立浸信会教会,并鼓吹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其领袖因此被捕入狱,最后死在狱中。但这运动不断扩展,三十几年后(1648年),英国的普通浸信会(相信亚民念主义)会友已达一万五千人。1630年从英国的公理会分裂出来一小群人,他们成立了特别浸信会(相信加尔文主义),实行全浸礼。 五、天主教的改革 抗议宗的改教运动,在天主教内也激起了一些有识之士改革天主教的热忱。在他们的鼓励之下,教皇保禄三世在义大利北部的小城天特(Trent)召开大会。会议从1545年到1563年间,间歇的开会。「天特会议」是天主教内部自我改革的里程碑,确认教皇的权威,巩固了天主教的思想及组织体系,以对抗更正教,对内部的腐败也加以改善。 这个天主教的内部改革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使天主教从腐败及更正教的打击中,重新站立起来,并阻止了更正教在欧洲更大的扩张。之后双方只能在宣教工场上争长短了。 在反改教运动中,「耶稣会」(Jesuit)的兴起,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个在天主教宣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组织,是罗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所建立的。罗耀拉出身军旅,他在巴黎大学时,认识了后来到亚洲宣教的沙勿略(Francis Xavier)。两人志同道合,在1534年组织了耶稣会,旨在领人归回天主教。耶稣会是一个纪律很强的修会,强调完全服从领袖,愿意在任何严苛的条件下,接受指派的任务。所以有人称他们为「神的精兵」、「神的特战队」。耶稣会的三大特色是兴学、宣教和遏止更正教的散播。他们首先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台湾的辅仁大学、徐汇中学、光启社、耕莘文教院,都是耶稣会所创立。该会培养出的学生,除神职人员以外,也大多活跃于西方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者有笛卡儿等。现任教宗方济各,即为耶稣会会士,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因着他们的努力,使波兰、奥地利及德国南部都归回了天主教。也使好些欧洲地区(如比利时、爱尔兰)留在天主教中。他们也到北美、南美和亚洲作了许多宣教工作。沙勿略是第一个到日本宣教的天主教宣教士,被称为是「亚洲使徒」。1583年(明神宗万历11年)耶稣会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抵达中国宣教。他是天主教在中国宣教的开拓者之一,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 苏文峰「基督教会史」, 贺宗宁「教会历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
    Free
  25. Version 1.0.0

    1 download

    教会历史5.宗教改革运动(1517-1600) 简报档下载 录影连结 思考问题 1. 如果有人问你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什么差别,你会怎么回答? 大纲 马丁路德 慈运理 加尔文 进入启示录的撒狄教会时代:撒狄原意为逃脱出来,宗教改革使得教会纯正的信仰得以保存,脱离教廷的败坏教导。”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你要儆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若不儆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 ”(启3:1-5)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什么差别 1. 对救恩的认识 - 天主教相信一个信徒在接受耶稣为救主时,他之前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但是他之后的罪仍需要一一对付。 - 基督新教则认为一个人在接受耶稣得救时,因信称义,得到儿子的名分,他一生所有的罪都在认罪悔改后得到了赦免。 2. 功德( Merit):天主教相信信徒如果一生的功德超过所犯的罪,这人就称为“圣徒”。 3. 炼狱(Purgatory,林前3:15):天主教相信凡是功德不够的信徒,死后虽然不用下地狱,但是也不能直接上天堂。他们要下去“炼狱”被火考验若干千年。圣徒可以直接进天堂。 4. 天主教相信圣徒可以将多余的功德赏给其他的信徒。圣徒因此成了基督以外的中保。 - 信徒可以向圣徒祷告。 - 圣徒中功德最多的是马利亚,所以崇敬马利亚的。 - 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理(Vicar),是彼得的继承人。 - 基督将赦罪的权利交托给教会/教皇。因此在中古的时候,教皇可以出售赎罪卷。 5. 天主教除了圣经,也尊重圣传(教会的传统)。 6. 马丁路德针对天主教信仰所提出的三大改教论点 - 因信称义:信徒只要接受了耶稣为救主,神就称他为义。他的罪都得到赦免。人的称义不是靠自己的行为,而是完全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的恩典”。所以,也可以用唯独信心,唯独恩典来代表因信称义。 - 唯独圣经:针对天主教认为除了圣经以外,教会的传统也有同样权威。基督教认为,如果教会的传统与圣经的教导有冲突,那么,圣经的教导是我们唯一的原则。 - 信徒有祭司身份: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向神祷告,不需要经过基督以外的其他中保。这是针对圣徒及天主教神职人员的“中保”身份,天主教认为神职人员(神父等)可以代表上帝赦免人的罪。这点,也有人称为“唯独基督”。 7. 从系统神学比较天主教与基督教(资料来源:贺宗宁「教会历史」) 更正教 天主教 神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基督 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三位一体 的第二位。 他经由童贞女而道成肉身. 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了赎罪祭. 死了,埋葬了,第三天由死里复活, 后来升到天上父神那里.将来将在 荣耀与权柄中回到世上掌权. 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三位一体 的第二位。 他经由童贞女而道成肉身. 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了赎罪祭. 死了,埋葬了,第三天由死里复活, 后来升到天上父神那里.将来将z 荣耀与权柄中回到世上掌权. 圣灵 圣灵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与父 子同荣同尊. 圣灵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与父 子同荣同尊. 圣经 66卷的新旧约全书圣经是神 的默示.圣经是我们信仰的唯 一根据.圣经的中心是基督. 圣经66卷的新旧约外,尚包括7卷次经.圣经的教导与教会的传统(圣传)并重. 救恩 因信称义. 人的得救与永生由信基督而得着. 基督是神人之间唯一的中保. 信心由行为(圣礼与功德)得以完全.好行为可以积功德. 信徒犯罪必须要向神父告解才得赦免. 功德不足的信徒死后须经炼狱的考验才能进天堂.但其时间可由圣礼、赎罪卷、或圣徒多余的功德补足. 圣徒多余的功德可以分给功德不足的信徒,其分配权操于教皇. 圣母马利亚无原罪,终身为童贞女,功德最多. 除耶稣外,马利亚、众圣徒、圣品人员均为神人之间的中保. 教会/ 圣礼 教会是所有信徒所组成,是基 督的身体.所有信徒都有祭司 身份,可以直接向神祷告.交会 遵守基督所设立的洗礼与圣 餐两大圣礼. 教会(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 是基督亲自设立的(太16:18-20),可以有权判人下地狱. 教皇以职权(ex cathedra)所宣布的教义绝对无错(infallible ). 教会有7个圣礼:洗礼圣事(婴儿洗礼)、坚振圣事(坚信礼)、 圣体圣事(圣餐礼)、忏悔圣事(告解礼)、神品圣事(圣秩礼) 、婚姻圣事(婚礼)、病人敷油(抹油礼) 一、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成长过程 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他父亲是矿工,因投资铜矿而致富。路德从大学毕业后,又取得硕士学位。父亲原希望他学习法律,但1505年(22岁)他在大雷雨中,险些遭到雷击,他向父亲的守护圣人圣安娜许愿,若他得保命,将作一个修士。于是他就进了耳弗特的奥古斯丁修会。中世纪天主教的背景:炼狱的阴影和神的烈怒,常在他心里徘徊不散;而逃避这种怒气的最佳办法,就只有进到修道院中寻找了。但修道院的生活及训练,没有为路德带来他所寻觅的平安。1507年5月(24岁)当他参与第一次弥撒之后,深觉自己一无是处,对神非常恐惧,只有强烈被遗弃的孤单感觉,情绪也非常低落。他克己自制,行出善德,以图解脱。他寻求圣人的功德,为每一类罪恶多次认罪。1510-11年(27-28岁)间,他探访罗马,希望从失望中寻得赦免和释放,但在这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他只遇见肤浅和属世的领袖,令他深感震惊和失望。1511年(28岁)他来到威登堡(Wittenberg) ,这里成为他一生居住之处。他在新设立的威登堡大学得到神学博士学位,终其一生任此大学的圣经神学教授。 2.神学思想 1513-16年(30-33岁)他教授圣经的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及希伯来书,使他得到了因信称义、唯独圣经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他深入又专心研究圣经原文后,发展出他神学系统的两个主题: -唯独圣经:罪人寻求拯救,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唯独信心:单靠信心称义。 后者是他在斗室中领悟到的。当时他正在修道院的个人斗室内研读罗马书,其中1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突然活现在他眼前,改革口号便由此诞生。他说:「就因为这次经历,我觉得我已经重生,并从一道打开的大门进入天堂。顷刻之间,整本圣经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向我展示。我浏览圣经,记忆所及,到处都有相类似的词语。」路德发现了一位慈爱的神,代替了那愤怒的神。他一直尝试取悦那位在烈怒中的公义之神,但他现在与一个赦免人的恩典之神相遇。他现在知道,人的赦免全凭信心,人在神面前只能因信称义,是在信心中接纳神的赦宥,而不是靠善行,使神接纳自己。他渐渐明白到,人行善,不是一个争取进入天堂的途径。神已经完成救恩,善行只是人内心喜乐与感恩的表现。他这「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两大主题,引申出五个唯独,以致摇撼了整个天主教世界: – 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 :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唯一的权威和准则,而不是教皇和教会传统。 – 唯独恩典(Sola Gratia) :救恩完全出自于神的恩典,与功德、好行为、圣礼无关。 – 唯独信心(Sola Fide) :单单借着上帝所赐的信心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不是靠行为。 – 唯独基督(Solus Christus) :基督是信徒信靠的唯一对象,并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替代。 – 唯独上帝的荣耀( Soli Deo gloria ) :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怀着感恩的心生活,以此荣耀上帝! 3.威登堡教堂的九十五条 教皇利奥十世允许买音慈暨马得堡大主教亚伯特(Albert of Brandenburg)违例兼任第三个主教职,条件是亚伯特要付给教皇一大笔钱,来支付兴建圣彼得大教堂之费用。为协助亚伯特支付此巨款,教皇又允许他贩售赎罪券,进项一半归教皇,一半让亚伯特用以向银行偿还贿买圣职的贷款。赎罪券是允诺人们花钱来买教会功德库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罚。1517年亚伯特的赎罪券总代理帖次勒(Johann Tetzel, 1469-1519) ,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来兜售赎罪券。 萨克森选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与他的前辈,曾收集了一万八千件圣物,放在威登堡教堂内。朝圣者来观看时,须奉献金钱,作为威登堡大学的经费。这些圣物包括:一些圣人的骸骨、摩西焚烧荆棘的一根树枝、马槽内的干草、天使遗下的羽毛、耶稣为圣城哭泣时所流的一滴眼泪 … 等等。观看圣物所付的费用,功效等同购买赎罪券,甚至可免去炼狱两百万年的苦刑。帖次勒销售赎罪券,势必影响腓特烈的收益,所以腓特烈禁止帖次勒进入萨克森,但百姓便跑到边界抢购帖次勒的赎罪券。 帖次勒宣称:「看哪,当你将金币投入钱箱叮叮当当的一刹那,你母亲的灵魂就跳出了炼狱。」帖次勒的行径引起路德和其同僚极大的反感,救恩若能用钱来买,简直就是毁灭福音。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九十五条主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攻击赎罪券制度,并邀人与他辩论。路德的「九十五条」邀请各界在三个题目上加以辩论: -赎罪券的买卖:路德认为这是不合圣经、无效,及危险的。 -教皇赦罪的权柄:路德认为教皇没有这种权柄。 -教会的宝库:路德认为其内拥有的,不是基督和圣人的功德,而是福音。 路德在天主教会的系统中,击打了其最致命的脉络。他正直的指出整个赎罪券的「生意」,只是一种诈欺行为,但又却是教会最好的生财之道!他宣布福音比教皇的主张更可信,这无异是向教皇的尊严和权威发出挑战。他的宣言由拉丁文翻译成通顺的德文,并利用当时新发明不久的印刷术,使之流传广远,以致其他人都站出来,申诉自己对教会的不满。一夜之间,路德成为民族英雄,每个大小城镇、村庄都对他的勇敢行为表示赞赏。威登堡这位隐藏的教授兼神父,把防洪闸门推开了,让人民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人民觉得他们终于有一个代言人了。 其实一开始路德对于天主教会和教宗的权柄还是尊重的,他对于炼狱的观点还是接受的,但后来的看法改变了。后来他在1518年的文章中说““我们无须惧怕在被开除教籍的情况下死去。假如被开除教籍的判决是公正的,被定罪的人若忧伤痛悔,仍然能得救;若判决是不公正的,他就有福了”,至此已经不同意教宗的权柄。对于教宗是否能够释放耶稣和圣徒的功德以减免刑罚,他当时持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完全否认。在1518年九十五条的阐释,他进一步认为圣徒是没有多余的功德的,因为他们所行的都是应该的,而耶稣的功德也不能通过赎罪券来得到。 1518年11月9日,教宗发布教谕,澄清了关于赎罪券的一些观点,明确提出通过教宗的祈求,上帝会将基督和圣徒有余的功德释放出来减免人在炼狱暂时的刑罚。但到那时候,路德的思想已经进一步发展到只承认《圣经》的权威并否定教宗的权威。 4.步上宗教改革 1519年7月,马可路德应邀前往莱比锡,与支持教廷的埃克进行神学辩论。经过三周的辩论,路德最终被迫表明立场,赞同胡司的观点,公然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坚持终极的权威是在于个人所理解的圣经上。这场论战结束以后,路德成为整个欧洲最家喻户晓的人,著名的德国人文主义者胡腾甚至还写了一封信,表达对他的支持:「我们追求保护共同的自由;我们追求解放长期被践踏的祖国!」两名德国贵族更向路德提供了武力支援,路德现在甚至拥有宣誓效忠的私人卫队。100名骑士发誓,无论路德到哪里,都会誓死追随他。1520.6教皇利奥签署革除路德教籍之教谕。第一句就说:「主啊,求你起来!起来做出裁决…… 一只野猪已经闯进你的葡萄园了。」 谕令指斥路德犯了41种错误,下令焚烧他的著作,路德本人需在接到谕令后60天内悔改顺服,否则就将被宣判为异端。1520.12路德在威登堡学生、教授和民众面前,烧毁教皇的谕令和教会法典。这象征路德与教廷的彻底决裂。 由于德国民众和萨克森选侯腓特烈,都支持和保护路德,教皇的教谕不受理会,教皇只好向上任不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求助,希望皇帝把路德送上火刑柱。查理五世是马克西米良的孙子, 1519年登基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仅19岁。他继承了奥国、西班牙、荷兰和义大利大部分的领土,及29年前刚发现的美洲新大陆的一部分,是继查理曼大帝之后,领土最大的一位君王。他决定在沃木斯召开国会,传唤路德出席说明。他给路德「安全通行保证」,担保路德在会议期间的安全。许多人都劝路德不要前往沃木斯,认为皇帝保证根本不可靠,胡司就是前车之鉴。但马丁路德回答说:「胡司虽被焚死,但真理犹存。虽然沃木斯的鬼魔,多如屋上的瓦片,我仍要前往。」 一路上,路德的行程好像凯旋的游行。凡他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而立,瞻仰这一位敢于为德国人民站出来反对教皇,且正为着他的信仰,坚毅地面向死亡而行的人。1521.4.17路德抵达沃木斯。路德承认这些书是他所写。至于第二个问题,他恳求皇帝开恩给他时间思考,使他的答案不至伤害到神的话,也不使自己的生命处于险境。于是大会限他24小时内提出答覆。次日路德宣告:「除非用圣经和公开、清楚、确切的理由,证明我有罪,否则我不能,也不愿撤回;因为违背良心是愚蠢的,也是危险的 … 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 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God help me !)」 皇帝看见一个平民能有这样包天之胆,敢于主张大议会还能有错,惊异到难以相信,于是吩咐停止讨论。路德从沃木斯返回威登堡的路上,萨克森选候腓特烈安排人将他绑架,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中,在那里躲了11个月。果然,沃木斯会议后一个月,皇帝发出谕令,对路德发出通缉,并将他的著作列为禁书。 藏在瓦特堡期间,路德将新约圣经直接从希腊原文,翻译成流畅、通俗的德文,使圣经对德国人的生活,起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新译本亦有助现代德语的形成。日后,他也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德文。 5.宗教改革余波 路德藏匿在瓦特堡的一年期间,路德的同伴墨兰顿在威登堡的同事,开始将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方案付诸实施,许多学生和市民纷纷响应。这些改革包括圣餐礼向所有人开放;反对修道院,许多修士和修女离开修道院,甚至结婚;反对在教堂内设置图像;反对音乐。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改革,改革者内部也意见不一,情况非常混乱。这当中还出现许多激进的行为,例如有许多人冲进教堂,破坏祭坛、图像,把神父赶出去,对那些向马利亚像祷告的人扔石头。萨克森选侯腓特烈认为,改革的步伐太快了,就命令在达成一致意见以前,不得改变弥撒仪式。 威登堡市议会向路德求救。路德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他的隐居,于1522年3月回到威登堡,以稳定局面。路德做了六天的布道,传讲忍耐、爱心和对信心软弱者的怜恤。这正是他在《基督徒自由论》中所讲的「不自由」。路德反对毁坏教堂里图像的做法,认为图像虽然不是崇拜必需的,但圣经内容的图像也没有害处。激进派的一些领导者同意离开该城后,市内的安宁渐渐恢复了。路德毫无悬念的成为改革运动的正式领袖。此后几年,路德在这里实行一系列稳健的改革步骤,威登堡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堡垒。虽然仍然有危险,路德得以在此度其余生,开辟宗教改革的新道路。 在德国许多区域,以圣经为权威的教会如雨后春笋般组成。各地教会有权聘请或辞退牧师。1523年,路德为加入改教的教会,编排崇拜仪式,将讲道列为崇拜的中心,圣餐仪式除去献祭的意义,且平信徒可以领杯,又鼓励礼拜时唱通俗诗歌(天主教的仪式中,仅神父和诗班才唱诗) 。路德对于崇拜仪式改革的原则是:凡不违反圣经的,都可以保留。 1529年国会在斯拜耳开会,确认各国均须彻底执行「沃木斯谕令」。支援路德的六位王侯及十四个自由市的代表,在会中宣读了一篇名为〈抗议〉的文件。自此他们被称为「抗议派」 (Protestant) ,更正教被称为「抗议宗」或「抗罗宗」,是从此开始。1530年皇帝在奥斯堡(Augsburg)召开会议,墨兰顿带着所拟订的「奥斯堡信条」与会,说明路德宗的立场。此信条成为路德宗的信仰基要。路德派的王侯在1531年组成了「施马加登同盟」,以对抗皇帝可能的攻击。幸而1532-42年间,皇帝又与土耳其人及法国打仗,路德派又得喘息机会。路德病逝于1546年。宗教改革大业由墨兰顿继承。1555年双方签定「奥斯堡和约」,规定帝国内,所有路德宗与天主教享平等待遇,其他宗派则不在认可之列。至此路德宗在德国获得合法地位。 6.马丁路德的个人生活 1525年(42岁) ,某间修院的一群修女,躲进一辆马车,逃到威登堡来,路德把她们安全的安置在各个家庭内。最后一个修女凯瑟琳(Katharina von Bora)对路德很有好感,于是「野性难驯」的路德,变成了驯化下来的丈夫和父亲。起初墨兰顿担心路德结婚会伤害到改革运动,但路德最后认为,「这婚姻将会使我父亲高兴,使教皇生气,使天使大笑,使魔鬼哭泣。」他们生了六个儿女,又领养了四个孤儿。路德的婚姻和家庭,为当时更正教的牧师家庭树立了模范。 7.马丁路德的职业观 中世纪的欧洲「工作」(拉丁文labor )和「天职」( vocatio ) 是两个不同的观点:「工作」是为了日常生活所需而作的必要劳动;「天职」是一个套用在神职人员和修士身上的宗教用语,指从上帝领受的一种与世俗不同的专责或任务。路德认为不单是神父和修士,而是所有人都有天职。就是上帝赋予了每一个人一定的专责和任务,只要他们都按上帝的心意行,不论是在哪一个岗位上工作,他都在履行和实现天职。他认为圣召( calling )是接受上帝的召命,到上帝所安排的岗位从事自己的工作。他这一主张在信念上突破了中世纪圣俗二分的教义,在生活上提升了一般信徒的社会地位。 8.马丁路德的争议 -反犹太主义:中世纪的教会逐渐发展出反犹太人的立场,主后第四世纪米兰主教安波罗修主张,所有犹太人会堂都应被焚毁。第五世纪的大利欧主教( Leo the Great )主张说,造成耶稣死亡的是犹太人,犹太人应负最大责任。当时的欧洲只有犹太人是非基督徒,一旦有流行病或怪异天气、各式灾难发生时,就会归咎犹太人,有时还引起暴动,甚至于屠杀犹太人。路德对犹太人的态度在他一生中不断变化。在1536年前,他热衷于通过自己的宗教改革将他们转变为基督徒的可能,但并不成功。在他职业生涯后期,路德谴责犹太教,呼吁严厉迫害犹太教信徒,在他的《论犹太人及其谎言》的一段中,他在回答“我们基督徒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被拒绝和被谴责的犹太人? ”这个问题时,提出要烧掉他们的犹太会堂或学校,并夷平和摧毁他们的房子…等。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马丁路德的言论成为纳粹党攻击犹太人的理论基础。在纳粹党印刷的每一本反犹作品都引用了马丁路德的言论。 -农民战争:封建制度最底层是农民,领主、贵族、官员和僧侣都依靠农民的劳动力。由于这些享受者的数目不断增加,其费用也不断提高,这些费用需要通过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来提供,经济上的困难和经常发生的坏收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农村的士绅们如县法官、村长、手工业者和小城市的乡民是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贫困的农民也参加起义。主要诉求是恢复他们传统的权利以及人道的、虔诚的生活方式。他们要求减轻负担、废除农奴制,但是这些要求动摇了当时社会的基础。几乎所有这些起义均被血腥镇压,只有持续最久的瑞士农民战争最后获得胜利。在其它起义中农民的状况一般不但没有获得改善,而且他们还遭到更重的压迫。马丁路德为首的大部分宗教改革领袖都反对农民起义。他认为他的改革是教会的改革,而不是要使得现实世界基督教化,他认为凶杀和抢劫的农民必须被杀死。 二、慈运理(Huldrych Zwingli, 1484-1531) 1.背景 慈运理是瑞士的改教家,在学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的薰陶,伊拉斯姆是他的偶像,对宗教却是兴味索然。对于教会的腐败,他原来认同伊拉斯姆,认为可以慢慢借教育改进,但后来受路德影响渐深。慈运理在讲道和学术上具有声望, 1518年被选为瑞士苏黎世一主要教会的牧师。瑞士在名义上虽属帝国,但久已自成一独立国。境内13个行政区,每区相当于一个自治的民主小国,算是当时欧洲最自由的地方。 慈运理就任后,依序讲解圣经各书,并开始攻击赎罪券,获得市议会支持。他又演讲反对炼狱、圣人的代求、十一捐、禁食、修道主义,说服市议会设立规则,命一切传道人只能将圣经上的道理教训人。1523年1月起到1524年1月间,苏黎世政府举行三场辩论会,慈运理的改革主张均获政府接受,于是改革在该市迅速展开。改革行动包括:神父与修女还俗结婚;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财产,大半用来创办完善的学堂;取消教会中的图像、圣徒遗物、风琴;废弃主教制;礼拜用德文;讲道居崇拜的中心地位。 慈运理充满爱国热忱,是所有改教运动领袖中,最富有政治天才的一位。他的影响力一度远及瑞士各地及德国南部。他使瑞士各改教城市缔结同盟,以致苏黎世成为福音运动的政治首都。慈运理不幸于1531年的一次战役中阵亡。该地区信徒后来就渐渐加入加尔文的改革宗教会。慈运理算是改革宗的创始者,加尔文则是第二代的改革宗领袖,但后者的影响力超越前者。 2.教义比较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 (可14:22-24) 慈运理与路德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圣餐的看法,这”是”我立约的血要按字面解,还是比喻? -天主教的化质说:司铎祝圣后,饼与杯就变成基督真正的肉与血,成为基督的挽回祭。信徒领受之后,所犯的小罪(无意的或出于软弱) ,就得赦免。若犯大罪(故意触犯十诫) ,就须先告解取得宣赦,否则就是亵渎圣餐。(关键全在于司铎的祝圣,不在于人的信心) -马丁路德(信义会)的合质说:信徒以口领受饼杯时,基督才真实临到圣餐中。信徒领受后,罪得赦免,信心得坚固。(如烧红之铁:饼杯为铁,血肉为火。关键是信徒以信心领受牧师所宣读的神的话) -慈运理(浸信会)的纪念说:圣餐目的在提醒信徒纪念主的死,人不可能透过物质领受属灵福分。 (圣餐的功能,如同以实物教材讲道) -加尔文(长老会和改革宗)的属灵同在说:信徒以信心领受饼杯时,圣灵将饼杯所代表的属灵福分(属灵的喂养、亲密的相交)传输给信徒。(基督在天如太阳,其同在的福分如阳光) 改革派人士希望化解慈运理与路德的分歧,使德国和瑞士的改革运动能够合流,就在1529年于马尔堡进行双边对话。由路德一方所拟的「马尔堡条文」中,有14项观点获得慈运理一方的同意。唯独圣餐的意义,双方无法达到共识。路德坚持采「合质说」,慈运理则坚持采「纪念说」,以致合作宣告破局。 三、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加尔文被称为改教家族中,最伟大的神学家和纪律家,也是唯一国际性的改教家。他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 12岁就进巴黎大学修习法律。1533年(24岁)时,加尔文经历了一次「忽然的转变」,其详情虽不得而知,但其要点乃是借着圣经听见了神的声音,因而得知神的旨意是必须顺从的。加尔文因思想与天主教不相容,因而逃离巴黎,四处漂泊,但所到之处,总是秘密的教授一小群人。1536年(26岁)他在巴赛尔出版了神学史上极重要的《基督教要义》,书中有条不紊的表达抗议宗的立场,并在法王法兰西斯一世面前宣读。该书虽不是第一本表明抗议宗立场的书,但它简洁、完整,又有层次,人们普遍都阅读它。 「拣选」和「预定」是加尔文主义最重要的命题:神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永远居于主宰的地位。神为何使一些人得救,而使其他人沉沦?这是因为神喜欢如此,祂不须要向人解释,也不须要满足人的理性需求。他说,神的恩典是不能抗拒的,但领受者可能并不知道。人的沉沦是神旨意预定的,但是人沉沦的原因,是在乎自己的错失。由于加尔文曾为法国受逼迫的抗议宗信徒辩护,并把他们的信仰,用文字清楚有力的表达出来,因此一夜之间,他成为众所敬仰的英雄领袖。 《基督教要义》出版之后,加尔文决定到施塔斯堡,过平静的学者生活。但因战火频传,只得于1536年(27岁)到日内瓦,暂时躲避战乱。 那时法国布道家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已在日内瓦推动改教运动,获得市议会投票赞成,以致抗议宗信仰正式成为日内瓦的宗教信仰。法惹勒是个心热如火,感情丰富,声音宏亮,口才流利,但也脾气暴躁的演讲家。他为改教热烈宣传,在瑞士各城做工。1532年瓦勒度派在阿尔卑斯山谷召集议会,法惹勒被请赴会,促使大部分瓦勒度派接受了改教的主张。法惹勒因《基督教要义》一书,已对加尔文极欣赏,听说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就认为他可以取代自己,来继续领导日内瓦的改革。 他去见加尔文,并请求他留在日内瓦改革。加尔文个性胆小,只想潜心研究写作,不愿意投身于危险困难的改革运动中。当他再三拒绝时,法惹勒起身斥责他说:「假如在教会急需之时,你拒绝伸出援手,愿上帝咒诅你的进修。」加尔文听到这话,极其害怕,全身战栗。在法惹勒如雷的声音中,他听见了神的声音,因此他不再挣扎,终于接受了法惹勒的请求。加尔文此后的事奉,都是以日内瓦为中心。他将日内瓦造成一个完全基督化的模范社区:建立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惩戒,推广教育,繁荣商务;全城生活常在教会法庭的仔细检查下。这种严格的福音主义吸引了很多人到日内瓦来居住。 加尔文的影响力远超乎日内瓦以外。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他在日内瓦所立下的教会行政规模、他所创的日内瓦学院、他的圣经注解,以及他常与人通讯来往,陶铸成了法国、荷兰、苏格兰以及英国清教徒的抗议宗所有思想,又激发起对这主义的理想。他使福音之光,从日内瓦小城照射到欧洲各角落,以致他被誉为是「唯一国际性的改教家」。从改教运动所产生的各派思想中,只有他这一派,虽在政府反对的情况下(例如在法国和英国) ,仍能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与之对抗。 • 对政府的态度:政府是上帝所设立的,要赏善罚恶,维持对上帝的礼拜。面对不公义的统治者时,他认为「私民」 (private person)的基本态度应该要忍受并祈求上帝的拯救, 即使政府贪赃枉法,个别公民也不应颠覆政府,因为会导致无政府的混乱 。但他相信上帝会兴起祂的仆人,或藉由恶人,来除灭暴君。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说:「地上君王违背上帝的时候,就是他们失去权力的时候,并且他们也不配被人指望。我们应该断然地向他们挑战,而不是顺服他们。」加尔文也主张,在政治体制中的监督者或「次要官员」 (lesser magistrate)都有抵抗暴君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当统治者违反上帝的旨意时,人民不应该服从之。 • 色维图事件:西班牙医生色维图(Michael Servetus)是极有医学成就的医生,发现肺中的血液循环,同时对神学也有专攻。 《基督教要义》出版以后,他在书中写下许多更正的注释并寄给加尔文。后来他又照着自己的见解写了一本《基督教恢复》,在此书中他否认基督神性、婴儿洗礼、因信称义,以及其他重要的圣经教义。 当参加加尔文讲道时,被认出并立即被逮捕。从他的著述中找出三十八处作为控诉他的把柄,被处焚刑。加尔文请求议会以斩首代之,但结果无效。法惹勒曾至狱中访色维图劝他悔改,但他拒绝悔改。次日被牵至火刑场,那时还劝他“求告神的永生之子” ,只要说: “耶稣,神永远之子,你可怜我。 ”就可以,但他没有说。1903年在色维图被处火刑之地方立了一木牌,其上写着: “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教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 ” Servetus died in order that freedom of conscience could become a civil right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society. ~ M. Hillar and Claire S. Allen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 苏文峰「基督教会史」, 贺宗宁「教会历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
    Free
×
×
  • Create New...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Terms & Conditions